![]()
2013年2013年2月12日下午6時許,文朝榮同志在安美珍老大娘家聽取原赫章縣威奢鄉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清匯報“貓倮試點”開展的由來,當聽到村里很多人在拚低保,老人神色變得嚴肅起來!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西南在線新聞網(記者李才武)報道:5月23日中午,聽說文朝榮老支書走了,電話那頭,原威奢鄉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聲吼西南在線記者:你不要造謠,那么好的人,怎么會走?當他冷靜下來,確證記者所說無虛后,電話中,這個年近50的大漢子,竟然放聲大哭。赫章貧困,脫貧任重道遠,挖掉貧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義“三座大山”,是事關貴州赫章老百姓脫貧的天大的事。開發扶貧走特色發展道路,近年來赫章民間喀斯特智慧凸顯。2013年,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在聽取威奢鄉田壩村時任村支書李時情匯報后,深謀遠慮,深情寄望赫章民間開發扶貧的特色產業化星火“貓倮試點”開展成功。但今天,全省全國人民都理應敬愛的文朝榮同志走了,但他親手安排從安美珍老大娘家抬出“安美珍星火洋芋種”,并深情寄望特色產業化試點成功的赫章縣東部威奢鄉田壩村“貓倮試點”,除了山脊上的幾個燙紅大字,舉步維艱的現實卻引李時情淚奔,感到愧對文老支書:時至如今,“貓倮試點”還僅限于赫章民間和企業脫貧期望,“貓倮試點”成為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同志對田壩村的一個美好遺愿。“貓倮試點”尚未成功就離開了村的領導崗位,沒有實現在文朝榮老支書面前許下的諾言,是貴州赫章威奢鄉田壩村原村支書李時情永遠愧對文朝榮老支書的一大憾事,為此,他痛苦,更為從此再也見不到老支書而痛苦得大哭。
![]() ![]()
李時清和文朝榮、安美珍老人在一起的最幸福時光。
![]()
在威奢鄉最為出名的“假記者”,記錄老朋友文朝榮老支書對赫章發展厚望。左二為時任中經聯播發現烏江報道組組長的西南在線記者。
為了挖掉貧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為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不懈奮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深學、細照、篤行”的要求,真正立好焦裕祿這個標桿,真正把文朝榮作為鏡子,和全省一樣,赫章縣正按照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提出的要求,解決好“四風”問題,把黨員干部精氣神撐起來。
![]()
在文朝榮老支書安排下,“安美珍星火洋芋種”這樣啟程威奢鄉田壩村。
![]() ![]() ![]()
海雀考察學習回來,李時清做了文朝榮老支書的影子。
李時清認為:今天,按照省委趙克志書記的要求,認真學習文朝榮同志的精神,很有必要回顧赫章特色產業化開發扶貧的“貓倮試點”,振奮精神,激勵斗志,再掀赫章開發扶貧的高潮,不負貴州省委、省政府對赫章的關心,激蕩赫章人民發展喀斯特特色產業、農產走全國的青云之志!
海雀:喀斯特世界絕地逢生的精彩傳奇里因為有一個文朝榮
如果沒有一個敢于說真話“冒犯官威”的新華社劉子富記者,中央和人們就不知道海雀的貧困。按照日前在海雀村采訪時,安美珍老大娘對記者所說:不是劉子富,我早就餓死了!;如果沒有一個帶領群眾戰天斗地、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從不懂得也沒有條件“坐著小車轉,隔著玻璃看”的文朝榮,也不會有今天象花兒一般綻放的海雀幸福!
![]()
擺脫貧困后的安美珍老大娘的安祥
![]()
威奢鄉田壩村貓倮村民組已故村民,“純樸三瞎之家”金開友家現實的貧困。在赫章縣東部開展“貓倮試點”,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2014年5月,各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說:5月8日,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到畢節市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調研時強調,全省上下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導蘭考縣委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扎實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遠學焦裕祿、近學文朝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挖掉貧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為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不懈奮斗。
![]() ![]()
安美珍老大娘家的晚餐,安美珍老大娘家吃不完的臘肉讓李時清一生難忘。海雀建設成就不是吹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學習文朝榮同志,就要學習他的實干加巧干。
文朝榮同志是貴州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杰出代表,是全省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是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面鏡子。文朝榮同志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文朝榮同志用畢生之精力改變海雀,就是中國喀斯特開發扶貧的一面鏡子。
挖掉貧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為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不懈奮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深學、細照、篤行”的要求,真正立好焦裕祿這個標桿,真正把文朝榮作為鏡子,解決好“四風”問題,面對喀斯特貧困,赫章縣需要把黨員干部精氣神撐起來。
30年前,老人一家4口人只有3個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如今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鐵爐子,看上了液晶電視。海雀村是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 今年已經93歲的村民安美珍老人親眼見證了海雀村的發展變化。
海雀村地處黔西北高原云貴交界處,海拔2300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是全省扶貧開發一類重點村。1985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有這樣好的各族人民,又過著這樣貧困的生活,不僅不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這是對我們這些官僚主義者一個嚴重警告!!!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扎扎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同年7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到赫章縣視察調研,之后,親自倡導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從此,海雀村向貧窮落后發起了總攻。3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在文朝榮老支書的帶領下,海雀村黨員干部接力奮斗、各族群眾奮力拼搏,書寫了絕地逢生的精彩傳奇,淬煉出了不向貧困彎腰的奮斗精神。從畢節試驗區建立之初到2013年,海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3元增加到5460元;貧困人口從730人降到250人;森林覆蓋率從5%上升到70.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3‰下降到2‰。
李時清告訴記者,學習文朝榮老支書,我沒有能力和本事搞好開發扶貧,但貓倮的貧困一直在刺痛我的心。不再擔任村支書,有人勸我離開家鄉,但我舍不得走,我要看著貓倮一步步走出貧困。我做不了鏡子,但我可以做文老支書的影子,用我的一生,踐行我的入黨誓言。“我擔任3年村支書,做得最好的,就是我做了文朝榮同志的影子,一生都無法達到他老人家的高度!”李時清坦承。
田壩試驗曾“星火”試驗區發祥地 憶文朝榮透過海雀話赫章
25年以前,在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絕不會有人想得到,海雀山脊上的普通農民文朝榮,會成為中國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發祥地的大功臣。而有著4口之家,1985年還窮得只有3只碗響的河鎮鄉海雀村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竟會成為畢節超常發展的一張金字名片。2013年2月12日下午6時許,歷史的鏡頭再度在海雀村定格:來自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的時任該村村支書李時清的一雙年輕有力的大手,和畢節試驗區發祥地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的那雙飽經風霜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今天,來自威奢鄉田壩試驗村產業化開發扶貧的智慧,“星火”閃現畢節試驗區發祥地海雀村。
![]()
新聞媒體的報道。
在海雀村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家,時任威奢鄉田壩試驗村村支書李時清向文朝榮老人匯報了田壩村以體驗貧困為主題,建設產業化開發扶試驗村,大力建設“中國貓倮馬頭羊的故鄉”,打造“貓倮試點”等戰略構想和目前村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的困難。聽完李時清的匯報,文朝榮贊不絕口,鼓勵李時清一行說,威奢田壩這樣的貧困村不能“等、靠、要”,在“窮”字面前村兩委更不能遮丑怕人家說我們窮,你們這些年輕的村干部就是要敢想、敢做、敢為,帶好老百姓,赫章徹底脫貧才有希望。
文朝榮老人向李時清一行介紹了25年來海雀村開展以生態建設為切入點,艱苦創業取得的試驗區建設的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雀村最為顯著的是:經過多年艱苦奮斗,絕地創業,如今,海雀村從昔日“風起枯沙吹進眼,放眼滿目皆是貧”的一個窮山難蓄秀水的少數民族村寨,成為山青水秀,村民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從而富在深山中的一個畢節試驗區的金牌村寨。當年在文朝榮老支書帶領下,海雀人植下的12800畝林地,如今可用材林就達11600畝。在海雀村,退耕還林地面積更是達到1120畝。“海雀如果不辦林,那么到現在窮還是窮!”文朝榮老人向李時清一行表示。
文朝榮老支書向李時清一行介紹說,“我們海雀有160多戶,919人,當年開始搞植樹造林,我到處去搞假植苗木,當時個個都說怕得不到錢。栽華山松時,風一吹,砂石四起,眼都睜不開;我是共產黨員,不干點事,對不起上級黨委和政府。我算了一個賬,不搞造林,海雀窮面貌改不過來,連農家肥都沒有。有樹就有草,有草就有農家肥。現在海雀是金山銀山、綠色銀行了。我經常給當村干部的兒子打招呼,就怕他們當敗家子。”
如今的海雀村民富在哪里?“憑借良好的生態,農戶每年打松果,賣五六千元的都有。現在海雀林地里的樹,有9寸過心的樹都有很多了,平均每戶可砍伐一萬多株。搞林改,當時我就給大家劃清了林權,村民可按計劃間伐自己的林木。自己用,不允許出售!”文朝榮強調說。
雙方在交流中,就赫章還存在的貧困和開發扶貧,文朝榮老支書說:“去年我們去宣傳,到8個縣,但我看來,赫章的發展落后于納雍、大方、黔西,我們還落后。環境,各方面還比不起!人家的變化這么快,應該看人家的變化,學人家的,縣政府的領導應學人家變化大的地方。我們去威寧,回到赫章來,現在赫章變化、環境等還是落后于其它縣,人家這樣變化大,現在不要談我家的海雀村的改變都這樣大,赫章縣就應該改變很大!”
“按村來比,但比得起海雀村的還少,我們海雀村每兩天打掃一次。昨晚我還給兒子說,海雀還要改變,要好上加好。河鎮鄉政府的環境都比不上我海雀村,還要指導我們唻!你們要在河鎮辦出一番事業,地方官員要好好辦一番事業。我訓河鎮鄉書記,你還沒辦好一番事業唻!”
文朝榮告訴李時清:“我任職,一點都不沾農民(指利益),村我管好。我當支書25年,海雀村沒一個超生超懷,其他村要請小分隊。我給農民講清楚,歡歡喜喜送他們去(動手術)。以前我們沒得大專生,現在兩個大專畢業教書了,一個在本村,一個在外村。以前海雀是一個記分員都找不到的。”
“我只有小學三年紀文化,我今年72了,她(指老伴)73了,我沒享受過低保的,我也不愿意。讓比我不好的去享受,我甘愿。我們村里還有吃低保的。”聽文朝榮老人如是說李時清回答老人說田壩村還有很多人在拼低保。看到老人轉眼間變得嚴肅的面孔,李時清不敢再講下去。
文朝榮親手安排“安美珍星火洋芋種”送到貓倮
1985年5月,當新華社記者劉子富走進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苗民安美珍家時,被眼前安美珍家的貧困狀況驚呆了:一家4口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炊5天……25年后的2013年2月12日,下午六時許,作為新華社記者劉子富先生的追隨者,赫章農民出身的時任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記者隨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兩委的同志們走進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苗民安美珍家,聽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談海雀發展,實地看安美珍老大娘家的巨大變遷。已經過上富足生活的安美珍老人聽時任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清說村里貓倮村民組金開友家很貧困,上了新聞,請李時清帶一袋洋芋種給金開友,并請李時清轉告,要金開友一家要把洋芋好好種好!
經文朝榮老支書安排,2013年2月12日晚飯時分,威奢鄉田壩試驗村兩委的同志們,在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的親自陪同下,在安美珍老人家享受了一頓可口的肉火鍋。肉多,湯太油,大家感覺很“靚人”,吃一碗飯后就再也吃不起了。
![]()
得知文朝榮老支書和安美珍老大娘心意,已故的金開友落淚。
在安美珍家,記者看到,堂屋后部,掛滿了臘肉。伙房的后半部,堆滿了洋芋。眼下,安美珍家有兩匹馬,喂兩頭豬。2012年殺了三頭豬。家中有彩電、回風爐。她家還有林地。富足的生活,使得時年已92歲高齡的老人顯得極為安祥。
在聽李時清支書介紹田壩村貓倮村民組金開友家的貧困程度后,安美珍老人送給金開友家一袋自己家產的洋芋。當晚天將黑時,文朝榮老支書親自安排抬出這袋意義非常的星火洋芋,請李時清支書送給金開友。
安美珍老大娘送金開友家的這袋洋芋種,意義非常,體現了試驗區先發展起來的地方對后發展的田壩村人民的深情厚意,李時清支書將安美珍老大娘給的“星火洋芋種”,種在金開友家的一塊試驗地內,用于繁種和激勵金開友家搞好開發扶貧。
2013年2月16日,這袋充滿著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對尚在貧困中打滾的金開友一家的深情厚意,和畢節試驗區功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同志寄望田壩村早日脫貧,田壩試驗村打造“貓倮試點”能盡快取得輝煌成果的無盡期望的“安美珍星火洋芋種”,被李時清和記者親自栽種到在當地被人們喊作“金干巴”的金開友家的承包地里。
2013年2月16日中午開始,在時任田壩試驗村村支書李時清帶領下,“安美珍星火洋芋種”得以順利栽種到金開友家的承包地里。記者參加勞動。李時清表示,為防止“安美珍星火洋芋種”在金開友家地里種下后“水土不服”,他多次給金開友一家打招呼,一定要把這片試驗地種好,收獲后用來做種,在明年擴大生產面積,絕不辜負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和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的心愿。
作為貓倮村民組有名的“純樸三瞎之家”,已故的村民金開友,其一家這幾年吃的都是政府安排的低保。生活中,房子漏,沒飯吃,沒衣穿時,金開友沒找過干部,更沒有“拼”過低保和救濟糧,養了兩籠畫眉鳥的金開友對黨委政府也沒有什么要求,言談間更沒有對我們這些國家干部和村干部的絲毫抱怨。2012年,在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記者“潛入”田壩村暗訪時,雖然自己很貧困,但純樸的金開友話語中充滿的卻是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對金開友這樣純樸,懂得記住黨和政府對貧困群眾關愛恩情的村民,田壩村原村支書李時清近日接受西南在線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沒有理由對不住金開友家。
在體驗貧困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化開發扶貧,打造“貓倮試點”,是田壩試驗村開發扶貧的主題和落腳點。為此,田壩村原村支書李時清提出挑戰貧困,艱苦創業、超常發展的中國畢節試驗區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的“貓倮精神”為:以窮造富、絕地建城、科學營謀、求實創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貓倮,事實上成為赫章縣大力學習海雀村開發扶貧的一面鏡子,但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貓倮的特色產業化開發卻停滯不前。打造“中國貓倮馬頭羊的故鄉”,在網上頗具知名度的貓倮,一時間并沒有形成為赫章產業化開發的熱點之地。
學習文朝榮更要立鏡子 正衣冠
文朝榮同志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挖掉貧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為畢節試驗區發祥地赫章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不懈奮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深學、細照、篤行”的要求,真正立好焦裕祿這個標桿,真正把文朝榮作為鏡子,解決好“四風”問題,面對喀斯特貧困,赫章縣需要把黨員干部精氣神撐起來,更需要學習文朝榮同志寄望發展好赫章東部“貓倮試點”的長遠政治眼光、立志改變貧困面貌的骨氣,科學發展區域經濟的作法,赫章官員需要學會文朝榮同志身上無絲毫官架子,多行調研大度包容“反調”并擁有海納四方良策的胸懷。
![]()
文朝榮精神感召剛創建的貴州赫之味。圖為赫之味品牌創建人劉世艷女士與今年93歲高齡的安美珍老奶奶在一起。學習文朝榮同志,帶領貧困山區人民群眾脫貧,是赫之味喀斯特戰略發展品牌的光榮使命。
2013年3月以來,記者和原田壩村原村支書李時清多次致電記者的老朋友文朝榮老支書,就記者聯系的威奢鄉田壩村產業化發展作請教。從當年策劃赫章野馬川櫻桃節起,作為赫章農民出身的新聞記者,西南在線記者沒少受文朝榮老支書的啟迪:“做記者,要多向劉子富先生學習,關心貧苦!”聽說田壩村要籌辦“首屆貴州赫章貓倮馬頭羊湯鍋節”,文朝榮很是贊賞,表示屆時他一定參加。可惜的是,2013年6月9日這天,因走不開身無法駕乘面包車到海雀迎接文老支書,成為記者此生一大憾事。而這場湯鍋節,因村缺少資金,記者唯一能向老朋友文朝榮學習的就是無私奉獻:拿出了身上僅有的900多元錢,資助田壩村辦節。而此時的記者,為《發現烏江》,從新聞輿論上推動赫章特色發展進程,資金用散耗盡不肯回京,早已是形同乞丐。
![]()
田壩村舉辦了首屆貓倮馬頭羊湯鍋節
2013年2月5日中午,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召開村組干部會,在認真總結2012年以來村的各項工作開展情況的基礎上,決定樹立“貧困不是家丑而是利好資源”這一全新觀念,大力作好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貓倮試點”的打造和經營。村兩委決定著手發展以體驗貧困為主旨的農家樂,在近日已成立田壩村農家樂協會的基礎上,2013年春節前,為向全國人民發出第一張“田壩名片”,村兩委決定籌辦首屆“貓倮馬頭羊湯鍋節”系列活動,計劃在2013年端午節期間推出。
田壩村貓倮村民組村民因為貧困,過去有人在窮極無聊家中揭不開鍋的情況下,在趕場天跑到野馬河邊熬羊肉湯鍋賣,以換取幾文鹽巴錢。隨著時代變遷,貓倮羊肉湯鍋如今在市場上其味美絕倫已是“一鍋難求”。一是為搶救這一地方絕味美食使之重現市場,擴大貓倮馬頭羊的市場美譽度;二是使田壩村的貓倮馬頭羊就地為農戶換回白花花的票子;三是結合當年野馬川櫻桃節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效應,以及目前村在起步建設的體驗貧困型農家樂等,經會議研究,田壩村兩委決定籌辦首屆田壩村“貓倮馬頭羊湯鍋節”。
一個以村民“拼低保”出名而讓村支書在多種場合感到難為情的窮村,競然舉辦了一場“中國貴州赫章貓倮馬頭羊湯鍋節”。2013年6月9日,以打造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田壩試驗村產業化開發扶貧為主題的“貓倮試點”而推出的首屆袖珍型區域經濟品牌推介活動圓滿落幕,赫章貓倮馬頭羊品牌創建工作,開始在赫章民間叫響。田壩村是一個有263戶農戶,990人,耕地面積810畝的村。人均耕地只有0.82畝。到2011年,人均純收入僅1699元。傳統的貧困,使得不少村民離鄉別土,出門謀生。
“貓倮試點”唱響至今,雖然該村成立了農家樂協會,網上為該村的特色發展作宣傳引導的調子已唱得很響。但遺憾的是,稱發展農家樂,但該村至今卻沒有一戶帶動戶出現。貓倮馬頭羊品牌創建工作已還是“網上談兵”。經記者倡導并一手締造,2014年2月20日,心系赫章,貴州喀斯特特色開發扶貧品牌“赫之味”創立,“赫之味”一經成立當天,舉辦了“首屆野馬河櫻桃花季暨貴州赫章喀斯特特色發展論壇預熱新聞發布會”,赫之味學習文朝榮老支書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的可貴精神,融入喀斯特特色、科學發展觀,不負文朝榮老支書的厚望,推出貓倮馬頭羊湯鍋洞自駕游活動,舉辦赫之味創業扶貧說明會,赫之味改造過去的“心碎烏托邦”烙鍋店,立志在貧困山區赫章創建“中國赫之味喀斯特特色開發扶貧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學習文朝榮精神,從根本上改變山區發展面貌。赫之味開發夜郎文化餐飲美食,拉動赫章喀斯特種植、養殖業,打包發售喀斯特。赫之味創建了赫章首家夜郎旅游接待單位野馬川鎮赫之味美食城,赫之味舉辦了首屆繼政府舉辦櫻桃節后的首屆貴州赫章赫之味櫻桃節,赫之味開辦了野馬川首家特色農家樂。赫之味推進赫章農產進京,所有一切,莫不與海雀精神和文朝榮老支書的精神有關。今天,回顧赴海雀學習考察,回顧文朝榮老支書對貓倮試點的關切,試點尚未成功,文老支書英魂已在天,發起赫章東部特色產業化開發扶貧“貓倮試點”的原威奢鄉田壩村村支書李時清不免淚奔:先生走好!后生晚輩終身努力,貓倮試點必將成功,不負先生之殷殷囑托。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