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趕低端人群”來控人口是本末倒置
人是跟著資源、機會走的,所以“低端人群”本就是跟著“高端人群”走
進入今年以來,“控人口”似乎成了北京市的頭等大事,官方的各種吹風、表態不斷。而“史上最嚴厲”的非京籍兒童入學政策出臺,顯然是被當成了控人口的配套措施。據北京通州區教委一位官員向非京籍家長解釋,“這是北京市的大趨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場趕出北京”。
這樣的解釋讓人想起一則寓言:因為地球上窮人和富人矛盾不斷,所以決定把窮人遷到另一個星球,使兩個人群分開。然而遷移完成后,發現很多富人混進了窮星球,而不少窮人留在了富星球。問這些人為什么不去自己的星球,其中的富人說我們需要窮人的服務,其中的窮人說我們跟著富人才能賺錢。
這個寓言說明一個淺顯的道理:窮人和富人無法截然分開。如果把“低端人群”趕出北京,那誰來為“高端人群”服務呢?難道要讓趙薇去給范冰冰當保姆,讓張朝陽去給李彥宏捏腳?另一方面,很多“低端人群”不惜拋家舍業來到北京,就是奔著這里“高端人群”多,可以掘取的資源和可以尋找的機會也多。
資源帶動“低端人群”的鮮活例子,就是北京動物園、大紅門兩個服裝批發市場的產生。我們知道現在這兩個市場因為其“低端”屬性正被遷出北京,但原來它們是怎么產生的呢?重要原因就在于,北京為了服務“高端人群”,建起了最發達的交通網絡,外地商販發現他們如果來北京進貨,當天就可以往返,于是在此需求的驅動下,北京的服裝批發業務逐漸發展壯大。…[詳細]
因此要控人口,應該優先遷移“高端人群”
搞清楚了“誰跟著誰走”的問題,自然就得出答案:只要把北京的“高端人群”遷出去一批,會帶走大量“低端人群”,控人口效果將立竿見影。
怎奈遷移“高端人群”雷聲大雨點小,“趕低端人群”卻雷厲風行
應該說,北京市也提出要疏散一批“高端人群”,今年以來各種關于學校、醫院、部委下屬事業單位、國企搬遷的傳聞不斷,但傳著傳著就沒下文了。據報道每個可能被搬遷的單位或群體都能找出很多自己“不能動”的理由來,但耐人尋味的是,“高端人群”說自己“不能動”,就真的不動了;“低端人群”則喊歸喊,上面說動就真被動了。…[詳細]
以不讓入學“趕低端人群”只會拆散家庭、制造問題
既然“高端人群”動不得,“低端人群”自然也趕不走
想趕走“低端人群”的城市,北京不是第一個。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就不允許黑人住在城里,但他們也只是把黑人趕到城外居住,白天還得允許黑人進城為白人“打工”。
北京其實也早就搞過遷移“低端人群”的政策,只不過那時候遷移的是京籍“低端人群”——即住在胡同平房這些地方的北京本地底層人。2005年至2011年,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即現在的東城區西城區總共減少了7.2萬戶籍人口,辦法就是在昌平區等外圍區建了很多住宅樓和配套設施,送給中心區的“低端人群”,吸引他們遷走。可在京籍“低端人群”遷走后,更多的非京籍“低端人群”迅速填補了空缺,同期核心區增加了17萬外來人口。
為什么“低端人群”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呢?原因是有權有錢的人始終還在核心區,對“低端人群”的吸引力還在。即便北京那些要求趕走“低端人群”的人,不也得請“低端人群”來給自己端盤子、修下水道嗎?在“供需兩旺”的情況下,“高端人群”不動,“低端人群”只會“春風吹又生”。…[詳細]
能趕走的只是“低端人群”的家屬
雖然政策為“低端人群”制造了諸多不便,但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低端人群”還是得留在城市。但他們已經很難做到拖家帶口。嚴控非京籍人員子女入學對驅趕“低端人群”的家屬來說,還是非常管用的。只不過,這就加劇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問題。
而別的且不說,單看近年來留守群體中,下至幾歲的幼女、上至九十幾的老嫗頻頻被性侵,這種情況下還要加劇留守問題,那是非常不人道的。…[詳細]
或者給城市制造問題少年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非京籍孩子被趕走了,也有不少跟著父母留了下來。而這些孩子由于不能入學又被疏于管教,很容易發展為問題少年。前段時間火爆網絡的奶西村三少年打人視頻,就是非京籍少年發展為問題少年的例子。據奶西村一位少年介紹,他們這些人幾乎都是外來人口,家里也沒有錢,不讀書每天就混在網吧、桌球廳,沒有錢時就只能找比自己小的孩子下手。…[詳細]

而根據紐約等城市的經驗,外來移民如果得到妥善安置,本可以成為城市的穩定因子。因為他們在城市的處境雖然還是不濟,卻也要比在原籍好,狀況的改善能讓人心思安。
限制私立學校招生更是對私權的干涉
私立學校也被要求限制招收非京籍兒童,“低端人群”自助也不行
針對限制非京籍兒童入學的政策,評論員楊禹認為應該“構建‘實事求是的教育公平’”——“北京對外來人員子女進入小學就讀要求提供‘五證’。此舉引來‘門檻’高低之爭。構建教育公平乃眾望所歸。但‘教育公平’不是在真空里構建的,得考慮資源承載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構建的,得循序漸進;更不是只需考慮某一個人群的利益訴求。”
然而查閱數據可知,由于人口生育高峰過去,北京曾在2000到2008年之間就關閉了800所小學。也就是說,在過去北京的經濟只是現在的1/N時,尚且可以負擔更多的學校,現在反而沒資源了?
何況,有需求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有供給,市場自會調節供需平衡,那些專門針對非京籍兒童的私立學校可以緩解就學壓力。而且這些學校沒有花政府一分錢,是自籌資源。可是過去的幾年,很多打工子弟學校被強制關閉,如今剩下的私立學校也被要求限制招收非京籍兒童,于是出現了一邊是非京籍兒童求學無門,一邊是私立學校招不滿學生的怪狀。…[詳細]

限制私立學校招生,既干涉了受教育權,也干涉了經營權
歐美也經歷過移民進城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一少兩多”,即移民納稅少、福利多、自由多。納稅少是指這些國家以直接稅為主,如果一個人收入低,那基本是不交稅的。福利多是指政府基于人道主義和補償正義雙重原則,要為移民提供簡易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自由多是指移民自謀生路的手段,政府盡量不干涉或者還提供方便。
而我國的城市外來人口任何一筆消費都要納稅,享受到的福利卻很少,最后自己出錢讓子女上私立學校的自由都被干涉。
同時,那些想做窮人生意的辦學者也不能自由經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