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越/文、殷美生/攝影 中國傳媒聯盟 訊:地處贛北長江之濱的湖口流泗鎮,水鄉澤國,八里江黃茅潭水系的湖潭港汊星羅棋布,亙古至今,逢水搭橋。橫跨集鎮街道的有大橋壩、子橋壩、牛湖大橋、孝義橋、長興橋、淵明橋、君清聯橋等9座橋。轄區鄉間有楓樹港橋、陶盛港橋、蛤蟆橋、寺前橋、廖家坂橋、鄒源橋、史家橋等7座橋。與周邊鄰縣鄰鄉接壤的有棠山老街橋、聶家橋、馬步橋、四官橋等4座界橋。另有寡婦橋、老布湖橋、埠下灣舊橋等3座橋因黃茅潭水位抬高、長年浸泡,涸水期只見舊址。總之,林林總總等20多座橋,印證了“湖口橋多”這一特定的地理風貌。 本文重點介紹流泗集鎮街道的橋,并就鄉間橋、邊界橋一并作概述。 下述各橋,分兩大水系,一條是經黃茅潭流入長江,一條是經彭澤芳湖流入長江。 參改資料:《九江府志》、《湖口縣志》、《湖口地名志》、劉、彭、喻等姓族譜。 流澌橋大橋(壩)
元末明初,隨著八里江龍潭口上凌石鎮(西山南門廟一帶)逐漸倒塌江中,黃茅潭上游港汊成為避風港,上鄉都昌、鄱陽經營的米谷、黃豆、夏布等商賈云集西岸,下鄉彭澤、建德的皮花、菜籽、茶葉等販運至東岸。迅期,外河商船在潭梢檣桅林立;涸水,內地商販穿梭于港汊之間。明永樂三年,劉昱考上進士,受任刑部給事中,省親期間,置一跳板于門口港灘之間,便利商客過往,時人稱此跳板為“劉私跳”。清乾隆四十八年,彭氏通一公第十五世孫邑癢生彭錫璠之子嘉愷娶喻氏連英志之女為妻,彭喻開親,門當戶對。為迎親,兩族合議,將港汊“劉私跳”置換,搭一木橋,地方長老取“劉私跳”諧音,定名“流澌橋”,橋之東西兩頭填土筑壩,此后稱該路橋為大橋壩。壩橋通塹,商鋪增多,商賈云集,商船停靠在大橋壩,流澌橋逐成彭、湖、都、鄱、建德等五縣商品集散地。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宗教勢力,外國商人看好流澌橋風水寶地,在集鎮上開設天主堂、圣公會、洋行、吸收教徒,經營美孚、卜內門等洋貨。民國廿四年,國民政府始修黃茅堤,外河商船無法進入流澌橋港,僅內湖民船停靠大橋壩。廿七年,抗戰爆發,流澌橋被日機炸毀,過往行商在斷橋殘垣上往返。抗戰勝利后,橋東、橋西兩街私商籌錢湊料,在殘垣上搭建簡易便橋。建國后,便橋于1954年遭水毀。翌年,流泗區人民政府新建大橋壩木橋。1965年,改木橋為塊石拱橋。2015年,流泗鎮政府出資,將大橋壩毀壞的欄桿更換,人行道加固。翌年,又將橋東街下水道重建,街面橋面新鋪水泥路面,至此,亙古大橋又展新姿。
子橋(壩)
清嘉慶廿五年,聚居大橋壩南港戴家墩的皮貨商,推頭人向橋東彭氏族長求助,乞雙方投工湊料,在大橋壩與戴家墩之間的彭四進港溝上搭一小橋,橋頭填土筑壩,便于行商過往。此項工程較大橋壩小,時人稱子橋壩。因修橋筑壩,填埋了戴氏牛皮石灰窯。至洋務運動期間,戴氏逐衰。抗戰期間,子橋壩被日機炸毀。戰后,高安盧氏來流澌橋從業皮貨,在橫街湖灘挖置一牛皮潭,生意漸盛。國民政府攤派流澌橋商戶,將子橋壩重建,橋用窯磚砌疊,架設花岡巖條石建成石橋。建國后,1954年遭水毀,壩坡坍塌,橋尚能通行。七十年代末,隨著流泗公社機關陸續從橋西區署遷到戴家墩,子橋壩塌的護披得以修筑。1987年,公社授權建筑公司,重新修建子橋(壩),橋面加寬,用塊石卷孔,取代石條,橋面鋪設水泥路面。2015年,流泗鎮政府投資,更換橋壩護欄,加固人行道。 流泗(牛湖)大橋
清初,鄱陽謝家灘等地的鹵鹽、黃煙、燈芯草、紡紗錠子等日用品,彭澤楊梓樂觀的木竹制品、柴碳、皮張等山貨,經廟前街穿七里洪過馬步港來流澌橋交易。為方便山客及手推車通行,東郊細曹氏攜子民在門口港搭一便橋,乃現今的牛湖大橋,習稱流泗大橋。民國十九年,省建設廳《修整江西公路干線計劃》將處在特殊地位的彭湖公路列入省廳直修。民國廿四年九月,省公路處處長電傳蔣介石面諭:“彭湖線加速完成。”十一月、翌年五月,省府兩次共撥款十五萬銀元,用于公路、橋梁建設,年底彭湖馬路木橋通車。1938年抗戰爆發,木橋被日機炸塌。1948年內戰吃緊,國民政府將橋梁修理加固。建國后1957年,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彭湖公路,翌年春全線貫通,披紅掛彩且以燒木炭為燃料的卡車開到大橋南頭,區鄉政府領導及集鎮居民數百人參加慶典。1987年,彭湖公路延伸至安徽東流牛磯鎮,拓寬成國家二級公路,拆木橋改建成卷拱石橋,橋面加寬,引橋筑土護坡。2015年,鎮政府投資,將流泗大橋橋面鋪瀝青,加固橋欄桿、人行道重建。 孝義橋 位于流泗(牛湖)大橋北200米處。清康熙年間,流澌橋東街四進村始祖彭成琥家境貧寒,父患癆疾,思進補,卻無錢剁肉。成琥便趁夜深人靜上村后龍筋埂楓樹嶺,在密林間割己股烹湯,父飲癆疾逐愈。成琥孝義之舉感動族人,后裔將楓樹嶺改稱“割股嶺”一直延用至今。縣府將其孝行善義載入康熙版《湖口縣志》。孝義之舉得到官府及民間認可,成琥認為是祖宗積的陰德。太祖曾婆曹氏死后,將其埋葬在其妝嫁的細曹家山上。為上曾婆墳祭掃,彭氏合族在四進港與曹家山潭汊間筑一小石橋,取名“孝義橋”。太平天國期間,該橋被“長毛”搗毀。民國廿五年,省府撥款修彭湖馬路,孝義橋與彭湖大橋相繼告竣。廿七年“躲反”,侵華日寇將孝義橋炸毀,后又強拉民夫在殘垣上搶通過軍車。建國后1957年,湖口縣人民政府重新修筑彭湖馬路,將孝義橋改建成青磚卷孔涵洞。1987年彭湖路擴建國家二級公路,將孝義橋拆倒,拓寬改建成卷孔石橋。隨著流泗集鎮建設擴張,進鎮務工經商者在卷孔石橋上下水兩側港面澆砼立樁,鋪設整版基礎,建成商鋪民居,將孝義橋外形遮掩,現成為本鎮的一項“隱弊工程”。 長興橋
位于流泗鎮西郊方家嶺下首,橫跨柳澗與習家港堰之間。原九江曲軸廠廠長周榮美題橋名,意為該企業長期興旺發展。 1969年,流泗農機廠周蘆華代表全縣工人赴北京參加國慶20周年觀禮,受到毛主度接見;1978年湖口內配廠被省機械工業廳頒發“科技成果獎”;1983年,九江曲軸廠榮獲“江西省級先進企業”。至1986年,全廠工人發展到1000余人,年工業產值150余萬元,曲軸遠銷到山東、江蘇、福建等地。企業發展,工廠擴建,搬遷到橋西港兩岸,進出原材料均由喻家院經橋西街拐彎進廠,車輛行駛極為不便。是年,廠方投資,鄉建筑公司建造拱橋,橋長70米,置三孔,大孔寬3米,小孔寬2.5米,大孔高3米,小孔高2.5米,橋南對接方嶺公路,橋北經橫壩直通生產區,東面為辦公、生活區。建成后,仿江西師大門樓建一橋頭堡,上書“九江曲軸廠”,并將入廠橫壩加寬加高,港壩底置排水管道,壩面護欄砌綠化帶,總耗資三十萬元。2015年,在集鎮設施改造中,又將護欄全部更新、人行道加固。
淵明橋
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當彭澤縣令,因不滿朝延腐敗,寧可“不為三斗米折腰”,辭官隱居桃花源,躬耕為農,被傳為佳話。后世為紀念陶令,普建陶公寺廟,供奉祭拜。五柳鄉曹英村子民將祖廟置入陶公神像。建國后“文革”破“四舊”時,祖廟被拆,陶公神像被焚。2010年,流泗鎮開發輕工業園,在陶公廟遺址旁把口巒港汊之上建一公路橋,橋南對接彭湖高速流大公路入口,橋北直通輕工業園。該橋由鎮政府投資66萬元,開發商君清公司承建,橋長16米,寬14米,孔高3.5米,鋼筋水泥結構。因該橋建在陶公廟遺址旁,故取名“淵明橋”,以紀念陶令廉潔為官。 君清聯橋
君清聯橋是君清步行橋、君清南橋、君清北橋三座橋的總稱,座落在鎮東郊輕工業園區。三座橋分三處橫跨曹英村東南港汊之上。步行橋面對農民街,因街高橋低之地勢所限,故不能通車,靠筑坡步行;南橋直通淵明橋,經流大公路上彭湖高速;北橋徑入鎮中心牛湖大街。君清聯橋由鎮政府投資,輕工業園君清公司承建,項目負責人聶氏系本鎮紅星村農民,改革開放后,在溫州從開手扶拉余土起家,發展到腰纏百萬,致富不忘家鄉建設,回鄉創辦輕工業園,頗有建樹。“君清家園”的建成,小橋流水,花紅草綠,增加了流泗鎮一道靚麗的風景。三座鋼筋水泥結構的聯橋竣工后,即命名為“君清聯橋”。
鄉間橋
流泗鎮三萬多人口,擴社并隊前為24個生產大隊,現為14個行政村。座落在楊山村的楓樹港石橋,有著幾百年歷史,是彭澤、建德商賈來流泗橋的必經之橋;凌塘村的陶盛港橋是小商小販邊民的要道;后角江山村的蛤蟆橋是舊時安徽商客來流泗古鎮的主要通道;寺前橋幾經修建,是流泗鎮與三洲鄉民乘農巴往來的公路橋;蓮花村廖家坂石橋,歷史悠久,始建年代不祥,建國前就是天紅廟前街山貨商來流泗交易的必經之橋;竹澗村的鄒源橋是該姓十八灣合族修建的公橋,與鄰鄉張青社旱路相連;金山村的史家橋為牛湖公路橋,亦是流泗鄉民往來湖口縣城的必經之橋。 邊界橋 流泗的東北邊境與彭澤縣相鄰,棠山是彭湖交界繁華小鎮,有著悠久的歷史,邊界貿易興旺發達,老街橋與彭澤定山、紅光、芙蓉鄉鎮對接,舊時,橋上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座落在紅星村彭湖邊界的聶家橋,在未修鄉村公路之前,是彭澤太平關、廟前街的山民來流泗集鎮物資交流的重要通道,亦是流泗農民前些年去山里砍柴的必經之橋;西塘村邊界的馬步橋,原是流泗鎮往來大垅鄉的小路橋,近年重新修建,小路拓寬通車舊時彭澤天紅、樂觀、楊梓的山民來流泗做生意亦走此橋;史家橋與凰村鄉接壤,為牛湖公路大橋,牛湖線則又是京九線、俞滬線縱橫交叉的必經之路,南來北往的車輛絡繹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