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貴州報道(余昕 婁正道)近年來,桐梓縣九壩鎮以傳統產業為依托,以“中國避暑納涼新地標、中國山地城鎮新典范、中國生態旅游新天地、中國綠色低碳新體驗”的定位,建設遵義“最美鄉鎮”目標。2016年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4億元,財政總收入366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4余元。
因地制宜找方向 古今結合定目標
桐梓縣九壩鎮距離城12公里,總面積149.14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65個村民組9302戶,總人口3.6萬人。多年來,一直獨占桐梓煤煙生產第一大鎮、鄉村旅游大鎮,素有“地上生黃金,地下產褐金”的美譽。九壩也算桐梓縣民富鎮強、衣食無憂的鄉鎮之一,然而九壩人并未因此而滿足或消停。
九壩地處貴州北部,與聞名的火爐城重慶接攘。鎮域內北高南低,海拔600-1650米,年均氣溫13.5℃,夏季平均氣溫23℃;有20萬年前遠古人類“桐梓人”繁衍生息的巖灰洞遺址、清末黔北農民起義領袖楊龍喜揭竿而起的點將臺、明代古寺天池宮、紅軍長征途中婁山關戰役指揮所等紅色革命勝地、古文化遺址。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環境,與城重慶冰火相鄰的區位優勢,無不將九壩點綴成了舉世無雙的風水寶地。從而依托傳統產業積蓄,尋機興建休閑避暑大本營,打造“四新九壩”成了該鎮黨委、政府及村民的又一富民強鎮之夢!
![]()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觀光避暑是建設鄉村旅游的主題,進得來留得住是經營鄉村旅游的核心。2008年以來,九壩鎮充分依托烤煙及傳統的農經產業積蓄,確立了休閑農業、美麗鄉村、基礎配套、民情文化、第三產業等于一體的“1+5”鄉村旅游戰略發展計劃。
五年來,九壩鎮把鄉村旅游開發與“5個100”高效示范農業園區規劃建設有機結合,在天池核心區發展鄉村賓館、農家樂各2家,農業園區建設征地1000畝,觀光花海12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300畝。在天池左翼的令壩、栗子建成葡萄園150畝、濕地公園1個、家庭休閑農場8家。在天池右翼的楚九公路沿線一帶及丁梨建成蘋果、核桃等經果林基地3100畝,水河黃金茶1000畝。這“一帶一核兩翼”的實施,為富民增收提供了條件,為全域鄉村旅游發展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夯實鄉村聚集功能
五年來,九壩鎮通過自籌、招商及爭取項目資金等方式,共投入3770萬元,完成了楚九公路和長征大道等355公里的主干道及通村、通組、連戶公路建設,實現了村村通油路,100%通組連戶公路的硬化;建成了627口小水窖、83公里飲水管網及1個自來水廠;新建1個變電站,安裝了132臺變壓器,對215公里的農村電網實施了擴容改造;對學校、醫院等公共配套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級。
在旅游地產的帶動下,完善了栗子、山堡、天池三個集鎮的垃圾處理系統及排污等相關市政設施建設。在天池、栗子、山堡、蒲家等四個集鎮,規劃了天池觀光農業園、令壩濕地公園、漁村灣森林公園、白鹽井水上樂園、鐘山峽地質公園、二臺子萬畝竹海公園等11個風格各異的公園;在全鎮規劃了10個文化廣場和50個家庭農場。時至今日,已建成公園4個、文化廣場9個、家庭農場8個。
![]()
挖掘提升傳統文化 豐富鄉村本土內涵
五年來,九壩鎮財政專門預算或爭取項目資金400余萬元,對明代天池宮、龍塘文昌閣、水河白虎巖、山堡婁山關戰役指揮所及傳統的古宅等實施了打造和保護;完成了古樹的建檔、掛牌管理及保護。
在天池、山堡等區域規劃建設國學館、長征步道文化長廊、奇石文化園、文化碑林等文化設施。在每個中心村寨規劃建設了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同時將黔北農家獨有的堂屋、香火等進行了提升和包裝。
充分利用外來游客,帶動村民從農民生活向市民生活轉型。在外來游客的言傳聲教下,過去很多連裙子都不敢穿的村婦,已日漸融入了壩壩舞、廣場舞的大舞臺,這無疑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全面提高服務質量 精準定位消費群體
九壩鎮與城重慶相鄰、冰火相望,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多為重慶人,甚至前往“避暑養生”的重慶中老年人。因此,在消費的時間上,必然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宜人的環境,是讓客人進得來的先決條件,高性價比的服務是留住客人的砝碼。為讓客人進得來留得住。五年來,九壩鎮在打造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政府或專項資金投入的原則,從不向鄉村旅館的業主不收取任何費用。這不僅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熱情,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
為有效留住客人,九壩鎮確立了大眾化消費理念,推出了人均每月1400-1800元的鄉村旅館,及15年-20年的長租消費等發展模式。在這套措施的推動下,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避暑養生”,而且一來就是數月,一般6月入住9月才陸續離開。據統計,這些游客99%的均為重慶中老年人。今天的九壩鎮,已經不在只是昔日的“金褐”,不僅環境宜人,還被重慶游客榮稱為避暑養生的“后花園”。
![]()
有效落實四在農家 全面提升鄉旅品質
五年來,九壩鎮依托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之機,投入1.6億元,對全鎮1261戶民居實施升級改造,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美化和綠化庭院面積2.1萬平方米;建成535家鄉村旅館,共27410個床位;直接拉動了1500余戶農民參與鄉村旅游。2015年,全鎮鄉村旅游純收入達7000萬元。2016年,高峰時,全鎮日接待入住游客達27000人/次。2017年,日高峰期達到40000余人次。這不僅為村民增加了可觀的收入,還譜寫了九壩鄉村旅游接待歷史的新篇。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快速拓寬富民之路
農業產業發展,至今也成了九壩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五年來,該鎮依托“5個100”高效示范園區建設契機,根據各村特點,在鞏固提升烤煙、糧經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種植和養殖業。在槐子、白鹽井、蒲家等以生態家庭農莊為主的區域,大力發展經果林、有機蔬菜種植等產業。時至今日,全鎮經果種植已達7360畝,專供和保供蔬菜基地面積已達到了5000畝。
![]()
在高崗村規劃創辦了“令壩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并出臺了鼓勵返鄉農民工入駐創業的優惠政策,首期入駐的豐華大理石加工廠,已全面建成并投入生產。九壩鎮在引資進行礦產開發、綠色食品加工的同時,還鼓勵村民興辦小微企業、家庭手工作坊等產業促進增收就業,促進農民向市民化轉型。截止目前,全鎮發展小微企業55家,專業合作社21家,發展種植和養殖大戶23戶,新增就業人數3253人。
借助示范建設契機 全面提升鄉旅品質
2015年,九壩鎮被省列為“100個示范小城鎮”。通過兩年努力,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基本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該鎮按照山地特色城鎮化要求投資4.5億元,完成了路網、衛生院等“8+X”項目建設24個;投資7200萬元,啟動了集鎮公廁、足球場等計劃總投資2.1億元的“8+X”項目15個;編制入庫了總投資55億元的“8+X”項目58個。
啟動和完成鄉村旅游文化園建設,發展和啟動家庭農場。培育獼猴桃、黃金茶、果茶、桃子、核桃、李子、瑪瑙紅櫻桃等產品。
貴州“5個100”高效農業休閑示范園區、貴州鄉村旅游大鎮、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試點鎮、中英綠色低碳示范小城鎮、 “國家衛生鄉鎮”等眾多的殊榮。固定資產投資已由2012年的7.2億元增加到了18.4億元,年均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已由6.1億元上升到了12.5億元,財政總收入已由2120.3萬元增加到了366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6171元提高到了10594元。(本文圖片由李正國提供)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