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劃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汪志民 于丹 10月15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中央1號文件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精神,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產鎮融合、產教融合、文旅融合和科教融合,推動城鄉和鄉村治理現代化,全球特色小鎮聯盟執行秘書長樊效與被聯合國命名為中國生態第一村的留民營村黨支部常務副書記張東才,在雙方代表的簇擁和熱情的掌聲中正式簽署了北京留民營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打響了北京市鄉村振興“第一槍”。![]() 北京留民營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簽約現場 ![]() 全球特色小鎮聯盟秘書長、中國文化旅游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合體負責人乾泉(右一) 簽約儀式由全球特色小鎮聯盟秘書長、中國文化旅游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合體負責人乾泉主持,并向出席的各方嘉賓介紹了留民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開發的基本思路與合作背景。乾泉強調要充分發揮留民營村的生態文化品牌優勢、集體經濟文化基因和北京城南獨特的區位經濟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機遇,率先將留民營打造成低碳生態新城、數字智慧新城、智能宜居新城、文旅康養新城、幸福生活新城! 乾泉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動留民營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改善供水、供電、信息等基礎設施,新建改建留民營道路的基礎設施。穩步開展留民營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廁所革命”。促進留民營村移風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充分發揮留民營村的生態文化品牌優勢、集體經濟文化基因和北京城南獨特的區位經濟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機遇,率先將留民營打造成低碳生態新城、數字智慧新城、智能宜居新城、文旅康養新城、幸福生活新城! ![]() 中關村軟件行業黨委書記、北京市海淀信用產業聯合會主席于濱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乃劍(右一) 在簽約儀式上,首都十大道德模范、中關村軟件行業黨委書記、北京市海淀信用產業聯合會主席于濱,作為本次合作中核心項目“中關村可信精品商城”的合作方做了重點發言。他說,留民營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可以打造“中關村可信精品商城”項目,提出了在留民營共建共享集團的114目標:人均收入增收10萬,設立百賢堂,落實人民當家做主,實現留民營集體化、工業化、城鎮化、可信化;提出了成立由7個黨員組成的鄉村振興工作隊、100個黨員形成鄉村代表的107目標;提出了建立20個產值過億的精品企業,用可信精品為人民服務,圓夢翼龍的201目標,進而落實集體經濟體制,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創共享共富。 簽約前,參加簽約的有關領導和專家考察了留民營村,大家一致認為,融合性發展將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關鍵。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并不具備吸引游客的客觀條件。農村環境差,除農業生產方式過于粗放外,農民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農村衛生等設施缺乏也是重要原因。建設美麗鄉村,除財政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這需要選擇適宜的盈利模式,讓投資者在市場經濟中得到回報。要統籌推動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利用“旅游+”“生態+”等新產業新業態模式,作為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重要參考,以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 全球特色小鎮聯盟執行秘書長樊效與留民營村黨支部常務副書記張東才(有一) ![]() 北京留民營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約 留民營村位于北京市東南郊,大興區長子營鎮境內,村莊總面積2192畝,人口不足千人,卻是我國最早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和研究的試點單位,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環保五百佳”,是著名的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開展生態農業觀光已有30多年的歷史,吸引了世界138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度假村以生態農業為根本,以產銷“有機食品”為最大特色,以餐飲、娛樂、健身為載體,以最大限度滿足客人需要,讓游客享受清新自然,遠離污染,益于健康的高品質生活。2004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親自前來參觀,小村世界聞名。留民營生態農場早在1987年6月5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保"五百佳"稱號,幾十年來堅持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堅持科技興農,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貢獻,近幾年,榮獲了"全國綠化美化千佳村"和"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殊榮以及"北京最美麗的鄉村"、"全國綠色村莊"等稱號。 ![]() 一帶一路城市合作計劃中俄東北亞總部基地項目承建方中琨聚霖集團總經理武敬才(右一) ![]() 法國國際一帶一路促進聯盟主席黃賽(左二) 全球特色小鎮(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是致力于全球特色小鎮新興產業智慧供應鏈平臺的搭建專業機構。同時,積極按照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千企千鎮工程》工程項目入庫流程和具體操作規范、投融資政策與運作模式。 將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府、企業、農民的共識平臺,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臺,是供需互動的交易平臺,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臺,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臺,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落地農業科技雙創服務中心——積極參與和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以政府為引導,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托管農業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科學種地,如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如何實現農業科技集約化,怎樣系統培養農業科技雙創人才,怎樣孵化農業科技項目、孵化涉農科技企業等問題。 ![]() 美國好萊塢電影學院院長朱靜東(左一) ![]() 中國長針針灸、專治疑難雜癥病專家郭娜(右二) 落地農副產品加工物流產業園——積極貫徹國務院“關于推進供應鏈創新和應用的指導意見”精神,利用現代智慧供應鏈平臺和工具,組織加工、分類倉儲、智慧物流、定制交易,成為連接城鄉供需的商貿物流高效樞紐。 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免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游產品也納入其中。 構建社群新零售網絡——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互動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從國內到境外的綠色智慧商貿物流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 北京奔奧安達汽車服務集團董事長何進(左二) ![]() 留民營村民代表張孝全和中鐵建集團代表王俊剛(右一) 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不變、生態風貌不變、農民主體地位不變的“三個不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游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五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產業小鎮——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與內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竭力打造生態產業、數字農業、文化旅游、智能制造、雙創教育、電子商務、通用航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學藝術、民宿康養等特色產業小鎮。 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供應鏈金融平臺——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覆蓋。 ![]() 部分嘉賓在實地考察中合影 ![]() 北京留民營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約合影 參加簽字儀式活動的還有:法國國際一帶一路促進聯盟主席黃賽、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乃劍、中鐵建集團代表王俊剛、一帶一路城市合作計劃中俄東北亞總部基地項目承建方中琨聚霖集團總經理武敬才、美國好萊塢電影學院院長朱靜東、中國規劃網總編輯汪志民、新全球化智庫全媒體總監張璐璐、全球特色小鎮聯盟盤古特色小鎮項目總監陳星華、全球特色小鎮聯盟項目助理李倩、北京海淀信用產業聯合會秘書長于長江、北京中關村創業創新學院院長范金鵬、北京奔奧安達汽車服務集團董事長何進、北京進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章鐵峰、新全球化智庫金融創新研究院供應鏈金融專家王子路、留民營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書軍、留民營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朝會、留民營村辦公室主任李學明、留民營村民代表張孝全等30多人出席了本次簽約儀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