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許睿 特約記者 趙銀熙)今(28)日,記者從四川省綿陽市司法局獲悉,綿陽市司法局全面貫徹落實司法部關于構建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統攬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體制機制和省司法廳關于全面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精神,堅持以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鄉鎮(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務站(室)建設,充分發揮司法所“前沿陣地”作用,為基層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法律服務,今年全市將全面實現城鄉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 統籌規劃 科學構建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抓早抓實服務體系構建。2014年初司法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出臺后,綿陽市司法局立即組建專班開展調研論證,2014年5月印發《關于建立“五位一體”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通知》,指導各縣(市、區)選擇一個至幾個鄉鎮(街道)開展先行先試,推動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和基層延伸。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于2016年5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目標任務以及各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公共法律服務線上線下平臺建設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工作措施;著眼長遠制定工作規劃,著力提升司法所建設水平,2016年11月出臺了《司法行政基層基礎工作三年規劃》,大力加強司法所組織隊伍、基礎設施、業務水平和保障能力建設,2017年10月出臺了《綿陽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規劃》,按照“政府主導、機構參與、部門配合、財政支撐、公眾受益”的指導思想,2018年全面完成市、縣、鄉鎮(街道)、村(居)四級平臺建設任務。 整合資源 分級搭建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綿陽市堅持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與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同步推進,將公共法律服務站建設納入司法所規范化建設之中,整體規劃、同步推進、一體建設,科學設置司法所功能分區、規范各項業務工作。 依托司法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專區、開放式的服務大廳和服務窗口,公開公示服務內容與服務指引,配置電子顯示屏和公共法律服務觸摸查詢一體機等配套設施。整合司法所工作人員、街道(鄉鎮)和居村(社區)法律顧問、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街道(鄉鎮)專職人民調解員、社會工作者等法律服務資源,接待群眾來訪和法律咨詢服務,引導法律援助、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司法鑒定等法律業務,化解矛盾糾紛,開展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 依托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室建設,由村(居)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熱衷于公益法律服務工作的“法律明白人”等,為基層群眾、村(居)治理、轄區企業提供“零距離”的法律服務,同時積極拓展和推進“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讓群眾既可通過線下的實體服務平臺面對面、現場接受服務,也可通過網絡在線查找、預約、咨詢和接受服務,提升公共服務整體效能。 多措并舉 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隊伍建設 綿陽市加強司法所政法專項編制使用管理,始終把司法所隊伍建設作為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來抓,積極研究解決基層司法所人員短缺、隊伍素質不高的現狀。 堅持用足用好政法專編,嚴格人員招錄調任和借用(借調)管理,3年來收回被占用的政法專項編制30名,新招錄司法助理員54名,全市司法所政法專項編制配備率保持在98%以上;大力推進扁平化管理,精簡整合司法行政機關內設機構,確保司法所編制占政治專項編制總數的50%以上;加強教育培訓,采取分級培訓、外出學習考察、崗位練兵等多種措施,不斷提升司法所人員的綜合素質;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落實每個司法所至少有1名司法助理員、1名司法所工作人員或司法輔助人員,切實解決“一人所”、“無人所”的問題。 全面建立法律顧問制度,2015年實現了各級黨委政府、執法部門、事業單位、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法律顧問全覆蓋。目前,全市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各級黨委政府、村(居)、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常年法律顧問5295家。 大力發展志愿服務,通過聘用西部計劃志愿者、與西南科技大學開展校地合作等方式,聘請361名志愿者擔任“法律助理”,充實和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力量,同時建立涵蓋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普法講師團等6個方面117名專業人員的“綿陽市法律服務人才庫”。 健全機制 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規范化水平 綿陽市著力規范平臺建設標準,制定出臺了《綿陽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指導標準(試行)》,區分市、縣、鄉鎮(街道)和村(居)“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分別統一了公共法律服務的服務項目和形象標識,規范了公共法律服務場所建設和功能設置,明確了配套設施、基本制度和人員配備的標準要求,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標準化、便民化。 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務站、室的《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人員崗位職責》等基本制度以及公開公示服務項目和服務指引,健全受理申請、解答咨詢、分流銜接、登記歸檔等工作規范和便民利民措施,保障公共法律服務日常工作有序高效開展;健全銜接協作機制,“兩級”司法行政機關與同級法院、公安、信訪部門建立了訴調、公調和訪援調銜接聯動機制,公證、鑒定、法律援助機構在鄉鎮(街道)和村(居)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務點,實現公共法律服務與行政服務、訴訟服務、社會法律服務的有效對接,提升了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強化保障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 綿陽市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場所建設,為滿足開展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需要,3年來全市收回被擠占司法所業務用房5000余平方米,協調鄉鎮(街道)新增辦公面積1500余平方米,291個司法所辦公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方便群眾辦事。 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經費保障,將司法所人員經費、日常運行經費、業務裝備費、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建立人民調解、法治宣傳、社區矯正、法律援助等業務經費動態增長機制,省、市財政為每個司法所配套3至5萬元專項資金,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 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設施裝備配備,3年來全市投入專項資金800余萬元,為司法所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照相機、高清攝像頭、指紋報到儀、執法記錄儀、公共法律服務觸摸查詢一體機等辦公設備,291個司法所全部接入電子政務外網。“綿陽網上司法局”納入2017年綿陽市“智慧城市”項目,落實專項資金200萬元。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