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重慶搜房網擁有泱泱兩千余業主論壇,濟濟三千多房產博客,每日訪客如過江之鯽。小編每天擦亮千里眼、伸長招風耳,于汗牛充棟中挖掘只言片語,搜集羅列這張網中之逸聞趣事、高談妙論,無論博君一笑,抑或博君一嘆,權作談資即可。言歸正傳,今日網事正式開擺!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搜房網 訊:對于古代名人,我們知道最多的是他們的生平履歷及杰出貢獻,他們或著書立說,或殺敵立功,從而名垂青史。他們的道德觀、人生觀十分鮮明,卻極少有人說起他們的經濟情況。孔子、孟子、墨子、陶淵明、岳飛、李白這些名人的歷史故事,因為與房產、經濟掛了鉤,顯得更有煙火味,更具人情味,人物形象亦更加生動。 房子是個永遠都欲說還休的話題。從孟子的“居者有其屋”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再到如今的“有房嗎?沒房免談”的局面。古往今來,房子永遠都是大家關注的話題。古人也曾為房子愁,為房狂?其實,古代不僅有房奴,也有蝸居。今兒就帶您八卦一下古代名人與房子的故事。 說起房子,最有意思的是封建社會那些“吃皇糧”的公務員了。西晉后,朝廷才以官品封田。秦朝實行的是“秩石制”,官員得到的只有糧食,再大的官也不過是多點糧食而已。但西晉后的官員在職所獲得田產可無法實行世襲制,在他們退休之后就得讓出住房,至于你以后住哪,皇帝可不管。最有意思的是南宋,宋法明文規定,凡地方政府官員休官后,三年內不許再任職地居住,倘在當地有親屬,或者置業財產,三年后也不許居住,違者徒一年。這可比如今科學多了。 唐宋名人也有租房一族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房地產交易也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而售樓部、開發商、分期付款、按揭、房奴、開盤、過戶,這些熱門詞匯也是近幾年的事兒。其實,并非如此。根據考古實物和歷史文獻證明,中國在西周時就出現土地交易,在戰國時就有房屋買賣。 古代有土地買賣,也有房產商開發,讓你感到驚訝了嗎?事實上,古代人住房同樣緊張,通過租房的方式過日子的名人也不在少數。租房一族在古代早是潮流,如今我們不過拾人牙慧罷了。古代租房一族最具代表的莫過于白居易同學了。 白居易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參加工作,具體工作是到中央辦公廳負責校對紅頭文件(校書郎),月薪一萬六千錢。起時,他在長安東郊常樂里租了四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遂養匹馬做代步工具。后來手頭寬裕了點,想把母親和弟弟從安徽老家接來首都享享福,于是白居易跑到陜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回渭南的家里短住。 公元806年,白居易35歲,校書郎任期已滿,退掉常樂里租的亭子,跟同事兼好友元稹一塊兒去靖安里東側的永崇里租房。據悉,白居易結婚生子后仍然以租房為生。租房的時間,從他32歲參加工作開始,到50歲買房結束,不多不少,總共18年。白居易有詩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他說自己租房的時間長達“二十春”。說起來,還是白居易最時髦,和都市白領差不多,郊區買房不住,到城里租房上班。 從蝸居到房奴古名人亦有之 房價之高,并不是如今才有,早在北宋房價就讓人吃不消了。一家三代擠一個小房子,名副其實的“蝸居”,早已見怪不怪。蘇轍,國籍北宋,職業文學家、政治家,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一,代表作數不過來。今天要寫的并不是這位大作家的作品,而是歷數他一家從蝸居到房奴的買房經歷,反映當時人們住房的窘狀。 “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套用如今的時尚用語就是“說多了都是淚啊”。蘇轍的前18年是在眉山來家度過了,等到同哥哥蘇軾考中進士進京工作之后,本想投靠在京的老子蘇洵,可未曾想蘇洵當了十幾載的官,也沒能在京都買上一磚一瓦,兄弟二人只能借住公署。后來,蘇軾的妻兒也到京城,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住不下,蘇洵只得另尋他處,到外租房。這樣租房的流浪生活直到元符三年,才停止。蘇轍拿出工作幾十年的積蓄,外加狠心賣出一批藏書所得,終在首都開封的“近郊”——許昌買塊地蓋了房。心愿滿足,一生的積蓄也耗盡了,“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欣喜之余,蘇轍嘆息道,“我老不自量”,到了這把年紀還做啥房奴呢?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