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梁空中“舞”翩躚
——中鐵十一局集團漢江重工攻克市區施工空間狹小難題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黃躍勇)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城市改造工程呈如火如荼之勢在諸多城市普遍展開,但許多穿越鬧市區的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工程大都面臨著空間狹小、無作業面甚至無立錐之地的困境。9月20日,南四環跨京廣鐵路鋼箱梁實現無縫銜接。中鐵十一局集團漢江重工因地制宜創新各種鋼結構施工技術,通過“推拉搖拽、閃轉騰挪”,讓各種鋼箱梁翩然起舞,大展身手,為解決鬧市區工程施工空間狹小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持。 空中“轉體舞”化解無作業面施工難題 武漢市二環線至三環線之間的快速通道,需要跨越繁忙的常青路,在人頭攢動的繁華大道上施工,作業空間就成為最大的難題,而鋼箱梁轉體橋就成為唯一選擇。 常青路快速通道鋼箱梁總長為112米,寬度達27.32米,雖然跨度和噸位在全國公路轉體橋序列中難以躋身前列,但其轉體軸心結構卻是他們匠心獨運的創新,一級焊縫的鑒定結果,更是彪炳公司轉體橋歷史史冊。 施工中,漢江重工員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左右。在這里,“保進度、保質量、保安全”的“吉祥三寶”是大家的共同信念;在這里,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也不論是星期天還是正常工作日,工地上都是一派繁忙。 今年的春節前夕,武漢市快速通道常青路轉體橋鋼箱梁開始跳起了“轉體舞”,旋轉86.2度,與兩端的橋梁緊緊地連成一體…… 楊江這位畢業于石家莊鐵道學院的高才生,一戰成名,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能夠接觸到這種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鋼結構轉體橋,對我們這些青年技術人員來說是一種機遇,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挑戰。干完這項工程,我可以舉一反三、不斷創新,在破解鬧市區作業空間難題上有所作為。” 空中“獨腳舞”破解“一頭沉”難題 果不其然,常青路轉體橋剛剛結束,跨越漢口車站的快速通道轉體橋施工任務,又找上門來。 進出漢口車站的列車可以說是車流如梭,交通網絡密布,周邊居民建筑密集,轉體橋的一端尚有一定的空間,而另一端則靠近居民住宅,鋼箱梁無法轉身。這樣,非對稱“一頭沉”鋼箱梁轉體橋自然就應運而生。 轉體橋鋼箱梁重達8960噸,一端長達91.4米、另一端包括預留空間只有43.8米,偏重3000多噸。鋼箱梁設計為雙跨雙幅,梁高按二次拋物線變化,截面高度由3米逐步升高到6.5米,鋼梁由236塊段焊接拼裝組成。“一頭沉”不平衡轉體施工,成為重點課題。 經過充分的技術準備和探索研究,楊江他們先后攻克了大噸位轉體橋“支點”與動力系統安裝、非對稱“一頭沉”不平衡控制、長大鋼箱梁無縫焊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特別是由公司研發的全埋弧自動焊接機,在這次鋼箱梁焊接中大顯身手,長達3000多米的焊縫嚴密無暇。 今年的元月31日,跨漢口車站鋼箱梁轉體橋在兩輛滑道推車的推動下,順時針轉動80.9度,與前后橋段實現精準對接。至此,我國首座“一頭沉”鋼箱梁轉體橋在大武漢落座。 空中“對對碰”確保鐵路公路安全暢通 武漢市南四環高架橋江夏區路段,不僅需要穿越武昌大道等鬧市區,而且橫跨京廣鐵路、南車專用線等五條鐵路線,跨度達170多米,車水馬龍、人流如梭,安全風險高,無作業空間,無論是懸灌梁還是現澆梁或者是現場架梁,都需要一定的施工空間,并且難以確保公路、鐵路安全暢通。南四環業主綜合考量,讓具有鋼結構施工一級資質的中鐵十一局集團漢江重工接受這一路段鋼箱梁施工任務。 以楊江為項目經理的漢江重工南四環項目部一行10多位青年才俊,經過實地勘測,決定自己設計生產四幅兩節鋼箱梁,然后在鋼支架上進行拼裝,再運用步履機推動鋼箱梁緩緩移動,實現無縫“對對碰”。 重達2200噸重的兩節鋼箱梁空中“對對碰”,在鋼結構施工記錄中還是首次,拼裝、焊接、配重、平衡、推移都必隱患須做到萬無一失。心思縝密的項目經理楊江和總工程師孟龍生從不放過任何安全質量隱患的蛛絲馬跡。在鋼箱梁焊接期間正值七八月份,“火爐”武漢的平均氣溫達到38度以上,鋼箱梁內更是達到60多度,裸露的身體部位一不小心碰到鋼板,就會被燙起火泡。為了讓焊接人員避免出現氣虛喘喘、心浮氣躁的現象,心平氣和地進行工作,以保障焊接質量,項目部采取了多種降溫措施,而且檢測、探傷等工序緊隨不舍。經檢測,長達5公里(主焊縫約4公里)的焊縫毫無瑕疵。 9月20日,南四環跨京廣鐵路鋼箱梁開始“對對碰”,在8臺步履機的推動下,鋼箱梁上演了一幕“鳳求凰”,一節鋼箱梁緩緩移動57米,另一節鋼箱梁則移動34米,真誠“相戀”的雙方終于合為一體,實現無縫銜接。 鋼箱梁擁抱,員工們歡笑。總工程師孟龍生介紹說,南四環箱梁在“對對碰”施工過程中,從未影響京廣鐵路和鬧市區的正常通行,拓展了空間,節省了時間。在此期間,多家單位來此參觀,已有多個市區邀請我們進行鋼箱梁施工。 武漢市南四環高架橋在延伸,宛如一條巨龍承載著大武漢的大交通發展,造福荊楚人民。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