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在大望路路口,志愿者的“大手”寫著“停”字,倡導行人不闖紅燈 攝/法制晚報記者 洪煜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法制晚報訊(記者 周超 李鑫銘) 北京開罰行人“組團”闖紅燈一年,今天上午志愿服務隊“領銜”不闖紅燈的大型公益活動。一年過去,人們過馬路的習慣是否有變化呢? 《法制晚報》記者通過問卷、微博調查發現,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中,七成人表示過馬路的習慣變化不大,有的想起來就守規則,忘了就不守;有的則完全和以前一樣。對于處罰能否執行下去,六成人表示“不看好”。 同時,記者回訪開罰單路口,交警、交通協管員、志愿者、行人等多方“印證”了我們的調查結果,甚至有闖紅燈的行人不聽勸阻,協管員對急切的行人也開始“妥協”,亮黃燈時就放行了。 據了解,2013年4月9日,本市啟動“非機動車行人交通秩序專項整治”行動。5月6日,交管部門對闖紅燈等行為開始“動真格”,對違反交通信號的行人處以10元罰款。 上午現場志愿者上街宣傳不闖紅燈 上午,在大望路路口,朝陽八里莊街道公益志愿服務站舉行承諾不闖紅燈的大型公益宣傳活動,百余名志愿者穿著統一的綠色服裝提供引導服務。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4月本市開查行人闖紅燈后,志愿者們每周都在大望路或紅廟路口做志愿活動,通過在路口舉牌向路人宣傳不要闖紅燈等。 本報調查 方式:街頭問卷+官微調查 樣本:102人 處罰能否執行下去六成人“不看好” 整治一年了,人們過馬路的習慣變了嗎?本報調查發現,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中,僅有兩成人表示變得“守規矩”了。七成人表示變化不大,有的想起來就守規則,忘了就不守;有的則根本沒變化,和以前一樣。此外,對處罰能否執行下去,六成人“不看好”。 路口回訪 開罰單路口 行人不“怕”了 去年本市首次正式開罰行人“組團”過馬路當天上午,在地安門十字路口,交警開了三張罰單。法晚記者近日再次來到該路口。15點多,記者站在路口東邊觀察,4個方向雖然都有協管員維持秩序,幾乎都不得閑,還不時喊話,但闖紅燈的人還是不少。 顧得上這個 顧不上那個 “很多,攔不住,喊話器都喊壞了。”協管員告訴記者,因為沒有處罰權,他們只能靠身體去阻攔闖紅燈的人,一兩個人還攔得住,一堆人就顧得上這個顧不上那個了。特別是節假日或高峰期間,都是成群結隊地闖紅燈。如果交警來現場了,要好些。 協管員“妥協”黃燈時就放行 “等會兒”,雖然紅燈還有三格才變綠,但前面一排行人已經開始往前走了,后邊的人也隨之“蠢蠢欲動”,協管員邊喊邊攔,但好幾個人沒攔住。有行人表示,道路太寬,如果不在燈變綠前走,怕來不及到達對面。 看著急切地要過馬路的行人,有時協管員只好在紅燈還有一格變綠燈、頭頂信號燈亮起黃燈時,就吹響了可以過馬路的哨子。 過完馬路,記者追上了第一個闖紅燈的年輕男士,問他知不知道闖紅燈是要被罰款的。“我身上沒錢,也罰不著。”他說。記者又追上一名“跟風”闖紅燈、帶著孩子的家長,這位女士說:“不知道罰款,況且大家都走了啊。”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拉著孩子就走。 交警:法不責眾主要是批評教育 在西單十字路口執勤的西城交通支隊的交警告訴記者,自去年開罰行人闖紅燈以來,也罰了一些人,有的人自覺了一點,但也只是稍微好點,沒有大的變化。 “法不責眾。這么多年了,這是一種素質,要從小抓起、從小教育。”該交警表示,行人不像開車的,違反交通規則能把駕照扣了,其靈活性、隨意性較大,違規了有人說沒錢交,也沒辦法把他們怎么樣,因此主要是教育、批評和提醒。 少數人有改變但還得靠轉理念 記者在路口觀察到,也有行人沒有隨大流地闖紅燈,原地等待綠燈亮起。有行人告訴記者,這完全是為了安全著想,并不是怕遭到罰款。而對于罰款的影響,他認為不大。 “約一成人有改變。” 八里莊街道公益志愿服務站的志愿者姜雪和朱朝峰向記者表示,他們去年就成為了志愿者,每周至少兩到三次到大望路或紅廟路口,以舉牌靜默的方式向行人倡導不闖紅燈。 “我以前曾看到一個闖紅燈的人給了交警罰款,交警要找他錢,結果他氣憤地說‘不用找了,留到下次闖再罰’。現在稍微好了些。”姜雪告訴記者,大望路路口來往的多是在周圍上班的白領,有的是因著急上班闖紅燈,后邊的人都跟上來,人在斑馬線中間,車過來就造成了擁堵。 “要通過罰款改變不大可能,只有轉變成理念才行。”朱朝峰表示。 本版文/記者 周超 李鑫銘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