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機場來了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時代紀實新聞網 訊:記者:龔泓銘 程四化 宋志嬌 靳義翠 張保印 •『祖國網訊』2014年12月26日,一聲號令后,挖掘機轟鳴啟動,位于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禮賢鎮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的北京新機場正式開工建設。從最早出現建設北京第二個國際機場的聲音算起,時間已經走過20個年頭,新機場的開工建設可以說是眾人期盼已久的一件事情。 •定位為大型國際航空樞紐的北京新機場,總投資約800億元,將建設4條跑道、150個機位的客機坪、24個機位的貨機坪、14個機位的維修機坪;建設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主樓、指廊分別滿足7200萬和4500萬人次的使用需求。 •這樣的大規模,不僅能極大地分擔首都國際機場的負擔,緩解首都空域交通擁堵,同時也對新機場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推進京津冀經濟發展一體化。所以,新機場自籌建以來,選址、名字、建設規模……每一個“動靜”都倍受關注。
新機場開工 京津冀起飛 文/趙文
【人物簡介 】 趙文,湖南長沙人。200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區域經濟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的教學以及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研究工作。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員、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大城市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城市經濟學會理事。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世界貿易總值的40%經過空運并呈穩步增長態勢;臨空經濟區依托機場區位優勢,隨著航空物流業和知識經濟的迅速增長,已成為大型現代化機場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大型現代化機場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機場已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和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新機場選址在北京南部大興區,根據北京市“十二五”規劃,北京城南地區將規劃建設“新航城”,即以首都新機場為核心規劃建設新城,使之成為未來的洲際綜合型交通樞紐。 首都圈臨空經濟區與相鄰區域互動發展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暨實現北京與周鄰區域的均衡發展向來備受各界關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戰略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北京新機場選址北京南部,定位為綜合性超大型國際樞紐機場,這是首都南部及其鄰近區域空間再結構亦即實現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均衡發展的一個歷史契機。 第一,打造經濟增長新極點。北京新機場選址在京南大興區,初步規劃近期(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55平方公里,遠期(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80至90平方公里,近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遠期將達到8000萬人次。項目區位本身意味著政府主動在北京南城建立增長新 “極點”,以機場為核心的“新航城” ,未來要成為洲際綜合型交通樞紐,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高端臨空產業集聚。由此,南部臨空經濟區的打造不僅能帶動京南區域發展,與輻射范圍已達致整個京津冀區域的北京東北部首都國際機場一道,南北兩極共同增長的態勢將使首都大型航空樞紐輻射范圍更為廣闊,進一步提升首都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其四通八達的航線網絡將為首都圈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國際經驗表明,年旅客吞吐量大于3000萬的機場不僅影響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還將對本地區以外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刺激與航空運輸業相關服務的增長、帶動臨空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區域工業產值和地方稅收等。依據北京新機場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的規劃,不難推斷新機場除可拉動北京南部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外,還將對相鄰區域即環首都經濟圈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再造經濟區域新空間。臨空經濟作為機場航空樞紐與區域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將通過便捷地面交通即軸線建設縱深其腹地區域,這種空間轉化模式是新經濟崛起與最基本的經濟轉化的結果,世界上全球性航空樞紐均已經歷這樣的過程。按照規劃,首都圈所能輻射的京津冀地區將通過高鐵、輕軌、地鐵、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設施建設,建成半小時經濟圈,即環首都經濟圈內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時內通達北京城區;以此為基礎,自北京新機場項目確址后,緊鄰新機場的河北廊坊市也在極力打造“臨空港經濟區” ,隨之河北省提出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并將“臨空港經濟區”上升到河北省戰略,規劃了廊坊到亦莊、大興到固安、通州到燕郊等三條城鐵軌道線與北京連接。首都臨空經濟區的這種軸帶式空間擴展,有利于軸線經濟帶上的諸多區縣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降低要素空間聯系成本,并使它們構建成為臨空經濟極化區域的梯度節點,促進地方區域的發展 第三,推進首都圈區域城市化進程。與北京接壤的14個縣曾經被視為“環首都貧困帶”,主要基于所謂累積的因果效應:在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首都體制及其要素集聚經濟效益,使得相對發達的北京處于持續累積的加速增長中,導致區域間發展差異日益擴大。因此,臨空經濟發展的軸帶式空間擴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將有助于周鄰區域改善地方環境,擴大臨空產業聚集所需空間;同時土地利用模式的轉變,也有助于周邊市鎮加快城市化進程,解決貧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臨空經濟發展與首都圈經濟耦合的實現路徑 “首都圈”概念的出臺,隱含著我國區域治理已由行政區劃模式向經濟區劃思路的轉變。首都圈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依托大興具體區位的機場建設如何帶動北京南部區域和首都地方經濟發展? 首先,厘清臨空產業發展條件,以規劃促進首都圈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樞紐性機場作為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和運營往往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巨大。北京市及大興區均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扶持以北京新機場及其配套設施為依托的航空航天等三大新興產業;依大興產業現狀,其主導產業分別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汽車及交通設備產業等,這些產業總體上與臨空產業的關聯度不高;與大興空港接壤的河北廊坊、固安等地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也由來已久。臨空經濟起步主要依托于航空運輸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關聯產業的發展。因此,厘清北京新機場及周邊區域的空間資源,對京冀地區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商務配套等臨空產業條件進行差異比較,通過產業規劃以及相關產業配套規劃將首都圈內城市體系刻畫為臨空產業發展功能區,才能以分工和對接形式有效實現整個首都圈區域的經濟關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其次,創新城市群制度,確保區域協調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均強調今后將以城市組團集群方式處理好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以期獲得區域經濟更大規模效應來應對國際競爭。首都圈的形成無異于諸多等級規模不同的城市以行政區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鄰近,在首都圈地域范圍內關聯成一種全新地域空間組織形式。因此,圍繞首都圈區域的市場一體化,為避免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區域內各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陷入競合博弈中,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對產業結構、專門化組織、區際分工、資源利用在內的一系列市場和行政并舉的制度安排,才能夠約束和支配在謀求區域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各城市行為,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區域內部的有效配置,發揮首都圈應有的區域經濟影響和貢獻。 最后,組建專門管理機構,加強臨空經濟區與首都經濟圈的協調聯動。“首都圈”概念的出臺,隱含著我國區域治理已由行政區劃模式向經濟區劃思路的轉變。首都圈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依托大興具體區位的機場建設如何帶動北京南部區域和首都地方經濟發展?以北京南部臨空經濟區為極點如何輻射相鄰跨行政邊界的經濟腹地區域?這中間亟需解決區域合作中在行政管理上的“路徑依賴”及“路徑鎖定”等問題。為此,可考慮成立首都圈統一的高行政級別臨空經濟區專門管理機構,統籌負責臨空經濟區建設項目的開發與經濟運營;同時建立首都圈聯席會議制,以會議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協調和解決首都經濟圈建設各項重大問題。 依托大型機場巨大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圍繞航空樞紐設施,其周邊鄰近區域將發展成為一個由航空運輸服務關聯產業以及具有明顯航空樞紐指向的相關產業所組成的具有強大經濟實力和帶動力的區域實體空間。可以預見,北京新機場的建設將帶動新機場周邊區域的大力發展,是京津冀再次起飛的一次極好機會!
對話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記者:龔泓銘 程四化 宋志嬌 靳義翠 張保印 北京新機場的開工建設可以說是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的一件大事。總投資約800億元的新機場不僅是一項大工程,更是拉動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一匹馬車。新機場的選址出于什么考慮?其建設將有怎樣的輻射作用?關于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新機場建設指揮部,他們對北京新機場建設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回答。 《祖國》: 從籌劃到國家發改委批復,到最終開工建設用了20年時間,20年間,北京新機場的選址幾經變遷,從張家灣、龐各莊到河北廊坊地區的舊州、曹家務、河西營和天津武清的太子務,到最終選在大興區榆垡鎮,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考慮? 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北京新機場選址工作始于1993年。2003年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首都機場擴建工程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明確提出:盡早組織專門力量開展選址論證工作。2006年民航局啟動了北京新機場選址論證工作。2008年《北京新機場選址報告》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專家評審會的評審。2010年民航局開始《北京新機場預可研報告》編制工作。2012年1月《北京新機場預可研報告》編制完成,上報國家審批。2012年4月國家發改委委托相關方面組織了專家評審,隨后又進行了多次專題會議,對《北京新機場預可研報告》進行評審,于2012年9月向國家發改委提交評審報告。2012年10月“有關建設北京新機場的請示報告”上報至國務院。2012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 經過多年的深入論證、比較分析,到項目立項階段,意見已集中到北京南各莊與河北彭村兩個備選場址。在立項階段,針對這兩個備選場址,通過凈空、空域、地形地質、交通和公用設施配套條件以及征地拆遷、環境噪聲影響等多方面的比較分析,南各莊優于其他所有場址。后確定南各莊場址作為推薦場址,并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同意。 南各莊場址位于永定河北岸,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禮賢鎮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直線距離天安門46公里、首都機場67公里、天津機場85公里、河北石家莊機場197公里。 《祖國》: 國家發改委表示,為促進北京南北城區均衡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更好地服務全國對外開放,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您認為,新機場的建設,將給京津冀地區帶來怎樣的輻射作用? 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國家發改委對北京新機場可研報告的《批復》明確:為滿足北京地區航空運輸需求,增強我國民航競爭力,促進北京南北城區均衡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好地服務全國對外開放,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 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新機場處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間的中心位置,是京津冀地區規劃發展重點的疊加區和銜接區,依托新機場發展臨空經濟,有利于發揮產業集聚作用,利用好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引導北京部分交通物流、教育培訓、商貿市場等服務功能向外疏解轉移,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新機場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重大舉措。工程建成后,不僅能夠緩解首都機場容量飽和的運行壓力,滿足北京及周邊地區航空運輸快速增長的迫切需要,提升我國民航業的國際競爭力,并將積極促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祖國》: 按照國際慣例,“一市兩場”一般情況下都是距離城市近的機場主要是國內航線兼顧國際;距離城市遠的機場是主營國際航線兼顧國內航線。北京新機場的定位有沒有考慮這些?客運、貨運等,新機場與首都國際機場將如何做到分工與合作? 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2012年12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的批復》明確:北京新機場定位為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其原則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新機場的市場定位是,實施北京雙樞紐戰略,統籌考慮兩機場的航班時刻資源、航線航權資源的配置,航空聯盟的網絡構建,采取與首都機場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更多地滿足增量需求,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地區,積極發展低成本航空,帶動臨空經濟區發展。 北京新機場建成后,將在空管運行、跑道構型、航站樓設計、綠色環保、綜合交通、功能流程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將更好地滿足北京和周邊地區航空運輸需求,增強我國民航競爭力,并通過發展臨空產業和航空經濟,集聚高端產業,促進北京南北城區均衡發展,助力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亮點,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新機遇,為國家戰略轉型提供支撐。 《祖國》: 相比于首都機場,新機場在旅客吞吐量、跑道設計和綜合交通網絡上,分別有哪些創新或優勢能提高服務質量?在新機場建成后,對緩解首都空域擁堵將起到哪些作用? 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北京新機場本期工程按2025年客流量7200萬人次、貨郵量200萬噸、飛行起降量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飛行區為4F等級,主要建設機場、空管、供油及航空公司基地等工程,其中,機場工程總投資799.8億元,新建4條跑道、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和各類保障設施。項目工期5年。 在跑道設計上,新機場本期建設的4條跑道采用三縱一橫“全向型”構型,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這種跑道構型適合京津地區的空中運行特點,為空管運行提供了多種可行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北京地區緊張的空域資源,減少航空器地面滑行時間,有利于提高空地一體運行效率,并減少了對周邊區域的噪聲影響。 在綜合交通發展上,在綜合交通方面,打造以新機場為核心的“五縱兩橫”綜合交通主干網絡,將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多種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為主導,形成具有強大區域輻射能力的地面綜合交通體系。具體是:南北向建設一條快速軌道、一條鐵路客運專線、三條高速公路,東西向建設一條機場北線高速、一條城際鐵路。新機場軌道專線可直達北京市中心區域并與城市軌道網絡多點銜接;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可在2小時內實現與周邊主要城市的連接;高速鐵路接入新機場為開展空鐵聯運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新機場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 祖國雜志社 祖國網 張保印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