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秋千網 訊: 作文,學生難寫,家長難過,老師難教。九十多年來,讓人比較棘手。作文教學費時費力,卻難見成效,這幾乎是世界各國具有普遍性的、令人困惑不解的事實。國內及海外不少語文教師雖然在這方面作了長期的摸索和探討,但始終未能跳出心領神會、仿摹練改等傳統作文教學的巢臼。對如何走出一條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常青教授早年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的“體系”,被譽為:真真正正的“作文培訓”。 為了尋找作文教學科學化的道路,常青教授從五十年代開始摯迷于作文教學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思考與實踐,在多所師范學校進行專題實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總結出了“分格寫作”的訓練原理和方法,經過分格訓練,一大批學生以優異的作文成績升入了高一級學校,有不少人獲得了全國優秀作文獎,有的人已成長為國家一級作家。這一研究成果的結晶,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分格作文法》。作家魏巍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 “分格作文法”,從漢語文運用規律和初學寫作者的實際出發,終于找到了一條作文科學化的必由之路。這是指他在長期寫作教學實踐中探索并把握住了寫作基本功訓練的最小基本單位,即“格”。常青教授的“分格作文”,對“為何寫”、“寫什么”和“怎樣寫”,這三個作文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不但做出了合理的解答,而且提供了可操作的系統訓練方法。常青教授認為:作文內容是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個性思維,作文的本質在于真實的傾吐。作文作為一種心智技能,由于缺乏科學的開發,長期處于朦朧狀態。而任何知識與技能,只有當它清晰地顯示出自己的內部結構,即構成的主要因素,因素的量,因素間的排列組合,它才算走出了朦朧狀態,成為可知的、易教易懂又易于掌握的,適合于進行傳授的知識與技能。 “分格作文法”首先是從人們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找出最常見的、比較穩定的表達方式,即所謂的“格”,作為初學寫作者的范例。“格”是一定的內容,按照素、量、序,有規則的結合。初學寫作者依照現成的格式寫作,就可以“從格上道”,使作文基本功的練習有了一條可遵循、易掌握的途徑。在表達的內容上,書中提出了“從素起步”的要領。所謂“素”,就是五感(形、聲、色、味、觸)和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五感與七情,人人皆有,初學者可從自己的感與情寫起。把自己的五感、七情作為作文內容的切入點,十分貼近實際。依照“分格作文”的方法去練習,比較容易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分格作文”從培養初學寫作者的作文興趣入手,進而使其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再幫初學寫作者布局謀篇,接下來則讓初學寫作者筆下的作文思想深、意境高,獨具風格。 作文是由心智技能構建的智慧工程,“分格作文法”的“百格訓練”,在狠抓基本功訓練的同時,始終把思維訓練作為作文訓練的核心。通過“素”,訓練取材、選材思路;通過“量”,訓練剪裁思路;通過“序”,訓練組合思路。此外,還設有“從微深入’、“從神思起飛”兩個單元,著重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較好地處理了起步與進步、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分格作文”以作文訓練為途徑,引導孩子們挖掘生活、整合知識、豐富想象,幫助孩子們構建生活、知識、想象三度思維空間,從而促進孩子們個性思維的發展,幫孩子們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格。 常青教授把“分格作文”獻給:訓練作文的學生,輔導作文的教師,關愛孩子的家長,師范院校的同學,研究作文的專家。“分格作文法”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揮其引導寫作的作用,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卓有成效的功能。愿廣大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成為常青教授創立的“分格作文”的知音!愿我們一起實現語文教育的理想!。 (來源:張智華新陽光作文教育博客)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