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里電商生態黑洞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巨細熱點 訊:2008年,阿里獲悉百度內部正在開發一款C2C產品——“有啊”,于是在2008年9月8日,淘寶網宣布屏蔽搜索引擎百度,將百度流量攔截在淘寶之外,并表示“屏蔽搜索引擎是為杜絕不良商家欺詐”。同年10月28日,百度號稱“三年超過淘寶”的百度有啊正式上線。 2013年年底,阿里正式關閉了微信跳轉到淘寶商品和店鋪的通道。當用戶從微信上點擊淘寶相關鏈接時,將會進入到手機淘寶的安裝頁面。騰訊隨后也做了一些回應,并把淘寶的相關鏈接屏蔽了。 2014年8月1日,阿里官方發表聲明,以“安全”之名,停止淘寶與微信的一切數據鏈接。聲明中指出:“為了保障淘寶消費者的用戶感受和控制交易風險,我們暫時停止了與微信相關的應用在服務市場的訂購。”同年8月5日,微信5.0正式推出,通過綁定銀行卡,實現了在公眾號、掃二維碼、App中的一鍵支付。 自此,阿里與國內最大的搜索渠道和社交渠道徹底斷裂,阿里電商生態進入了一個相對隱蔽的黑洞之中。 二、騰訊社交生態黑洞 2010年,在與360爆發激烈大戰之后,騰訊推出了基于QZone的開放平臺,以及基于QQ的開放平臺Q+,使得大量的游戲、閱讀等互聯網應用能夠與QQ用戶進行連接。2011年,移動互聯網社交核心產品微信異軍突起,騰訊基于該產品推出了微信公共平臺,使得數百萬的企業、組織、團體與5億微信用戶建立連接。 雖然騰訊開放了其社交平臺,但其社交平臺里邊的絕大部分價值數據仍舊沒有開發,比如用戶關系鏈、聊天數據、個人用戶等等。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是由于個人用戶數據本身具有私密的特性造成的,但到目前為止,騰訊社交平臺上的大部分用戶數據都隱藏于互聯網生態里邊,類似于一個黑洞,而且這種情況將長期存在。 三、移動APP應用內容體系黑洞 說到移動APP應用,就不得不介紹Native APP與Web APP這兩個概念。 Native App是基于系統性產品開發的應用,其規范由微軟(windows)、蘋果(IOS)和Google(安卓)控制,往往會隨著系統用戶量的增長,以及優秀的體驗、低流量消耗、優異系統資源調用等特性快速發展起來;而Web APP是基于Web的系統和應用,其規范是完全開放的,常常由于標準的缺失、高快寬帶依賴、難以調用系統資源等原因,在初期發展緩慢,但借助于開放、跨平臺兼容、容易開發、強連接等優點在后期迅速發展起來。 目前的絕大多數移動APP應用都是Native APP,由于不同Native APP應用內內容缺乏廣泛的連接,而形成一個個孤島,這一個個孤島里邊的內容也就隱藏起來,而如此巨大的移動APP應用體系,就形成了一片黑洞。 但隨著Html 5技術的發展、產業鏈對Html 5的普遍接受、帶寬環境的提升以及云計算的推出,Web App正處在一個良好的孕育環境中,將從根本上改變Web App的接受程度,并最終代替Native App成為主流的APP平臺,移動APP應用內容體系黑洞也將消解。 四、圖片、音、視頻內容黑洞 現在互聯網上的圖片、聲音、視頻,僅能依據其名稱進行檢索,而對于圖片、聲音、視頻本身的內容,則無法便捷檢索分析。這是由于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體系中,尚沒有出現便捷解析視頻內容(圖像、場景、文字、語音等相關技術)的便捷技術,這種瓶頸最終造成了目前互聯網圖片/音/視頻領域內容的黑洞。 科大訊飛、云知聲等語音解析技術工作可以將話語解析成文字,而音樂領域,通過搖搖搜歌等方式,可以迅速將音樂片段與音樂整體聯系起來,這些都是成功的技術探索,而圖片/音/視頻領域內容的全部解析,則需要技術領域更大的突破(如百度人工智能),這需要一些時間。 五、O2O領域內容黑洞 如今的O2O領域,能夠使得互聯網用戶與本地商家建立聯系的有地圖、團購、點評等方式,但無論是地圖、團購還是點評,都僅僅將O2O領域里的海量信息中的極少一部分展現出來,而其中大量的信息(如:商家信息、商品信息、活動信息、生產信息、物流信息等等)仍舊隱藏著,這構成了互聯網領域里的第五大黑洞。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