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嘉賓出席儀式現場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健康新聞網 訊(記者:許順喜)2017年10月15日上午9時許,由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種植的旱地滴灌覆膜技術水稻收割儀式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基地隆重舉行。萬博地公司這一旱地水稻農業種植技術的成功,對改變水稻傳統種植方式、改變農業生態、改變農民生產、改變旱地水稻低產變高產等多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牡丹江基地正式開鐮 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原副部長路明;中央國家機關老干部健康促進中心秘書長賈建平;健康中國人組織委員會執行秘書長、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態農業項目負責人王震;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人大副主任文曉峰;文化部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健康藝術委員會公益事業中心主任、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張玉芬;黑龍江省科普惠農工作站站長馮文龍;北京方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忠成;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總經理王夜明、哈爾濱分公司總經理王良、科研部主任鄧少艾;沈陽博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裴東哲、總經理劉冠福;黑龍江省黑地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英潔;韓國中心企業廳姜會長;博地韓國分公司代表樸社長;降解材料開發者申社長等嘉賓、媒體代表、農戶代表出席活動現場共同見證了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帶來的奇跡,共享旱地水稻豐收的喜悅。
農業部原副部長路明在田間地頭與賈建平秘書長暢談旱地水稻發展前景 水稻當然要種在水田里,這是傳統思維給出的答案。面對這沒有池埂,不見水面的旱地稻子,而且還長勢不錯,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態農業項目負責人王震在開鐮儀式上說:“水稻,顧名思義離不開水,除了收獲時期,它一生都泡在水中。大多數人印象中的水稻種植地,必定山水相連,遍地耕牛、農夫、阡陌,一幅田園風光。為解決旱地里能種植水稻,有效解決中國農民收入長期較低的困境,我公司運用現代科技創新,開發使用旱地滴灌覆膜水稻種植技術,實現旱地大規模水稻種植、使農業生產價值最大效益化,綠色環保通化,通過投入大規模水稻生產技術,徹底解決了三農問題,改變水稻傳統種植方式,可以說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農業部原副部長路明與人大副主任文曉峰、項目負責人王震暢談旱地水稻發展 據了解,中國農業水稻種植領域從古至今除少部分創新以外,傳統水稻種植生產環節,插秧、育苗,只能在田間操作,基本保持千年不變的耕種方式,工序繁瑣,耗費人力,浪費水資源。到了近代隨著工業化肥的普及,化工化肥污染,除草劑、殺蟲劑的使用,導致土地板結土質下降,污染水資源等現象日趨嚴重,出產作物受到化工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大家共享旱地水稻帶來這豐收的喜悅 為了解決這些技術性難題,萬博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引進的環保生物降解技術,采用旱地種植,集鋪膜、施肥、播種、打孔、滴灌帶鋪設于一體,減少了育秧、插秧、施肥、除草等諸多環節。在減輕勞動強度、解放生產力,節約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應對糧食危機、實現干旱地區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依據。徹底解決了農業生產的白色污染,旱地水稻種植技術顛覆傳統水稻種植技術,據悉可節水90%、畝產可達600-900kg,生產中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真正實現綠色、有機,質量達到國家認定有機大米標準。這項革命性技術的誕生,徹底打破了千百年來水稻只能“浸泡”栽培的傳統模式,對中國糧食今后的發展和供應將具有戰略意義。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