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得到更多熱心人士的關注,鄭鵬翔赤腳募捐。
![]()
![]()
鄭鵬翔組織了多次關愛留守兒童冬令營、夏令營。 新潮的發(fā)型、時尚的服飾、流行的電子產品……這似乎是人們對90后大學生們最直觀的印象。然而,這只是年輕人的一個方面。當社會還在議論9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時候,暨南大學2011級的港生鄭鵬翔已經脫光鞋襪,走上了他的赤腳公益之路,用行動向社會作出了堅定的回答。 “赤腳公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不穿鞋子也能成為一種公益?鄭鵬翔和他的團隊緣何會闖進“赤腳公益”的世界?這種公益跟傳統(tǒng)的公益活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下面,記者與你一起走進鄭鵬翔,走進“赤腳公益”。 一次打賭成就一個公益團隊 鄭鵬翔身高1米83,左臉頰有個很明顯的小酒窩,這位看起來有些靦腆的高個男孩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到他在校道上光著腳募款的場景。 談起自己創(chuàng)辦赤腳公益團體的原因,鄭鵬翔笑稱當年的一個打賭至關重要。“2012年底我參加了一場籃球賽,并和同學打賭,如果比賽輸了,就去做一件全校聞名的事。沒想到,我真的輸了。” 輸掉比賽后不久,鄭鵬翔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體會到赤腳行走的冰涼觸感,想起以前探訪清遠山區(qū)兒童時,他們冬天里依舊赤腳而行。于是,為這群孩子募捐的念頭在鵬翔的腦海里油然而生。為了得到更多同學和熱心人士的關注,他脫光鞋襪,脖子掛上寫滿宣傳語的照片,在校道上、在學院所在的社區(qū)赤足募捐。 那天,鵬翔和另外兩個朋友一起去小賣部老板那里收了些紙皮,在這些紙皮上畫東西來收集衣服。“我們把紙皮掛在身上站在校道上,很多人以為我是搞行為藝術的。”鵬翔說那天還下著毛毛細雨,兩只腳丫都被凍得通紅。“幾番周折我們收到了一大批衣服但很快發(fā)現問題,怎么捐出去?我們連幾百塊的運費都沒有。最后,依靠東拼西湊和朋友的捐助,終于把這批衣服解決掉了。”鵬翔的第一次赤腳公益就在這樣狼狽的情境中完成了,而這也是赤腳公益團體成立的最初源頭。 當然,跟同學的打賭只是一條導火索,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自鵬翔從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響。“我爺爺以前打火鍋的時候,看到乞丐,他會煮一碗東西給他吃。我奶奶平時見到路上有香蕉皮,會用拐杖踢開或叫我撿起來。”鵬翔回憶說,“他們并沒有刻意叫我做善事,但卻用行動來告訴我。” 關愛留守兒童,赤腳走出公益路 赤腳公益團體萌發(fā)于2011年11月,在2012年11月正式成立,其主要領導人是暨南大學的港澳生,鄭鵬翔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赤腳公益團體在廣州、深圳兩地均有分支。 2013年,鄭鵬翔和他的赤腳團隊組織了6次公益探訪,足跡遍布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個省區(qū),給山區(qū)孩子們帶去了書本、文具和衣物。利用假期,鄭鵬翔組織了關愛留守兒童冬令營、夏令營各兩次。“關愛留守兒童暑期夏令營活動”獲得了2013年團中央頒發(fā)的“圓夢中國·全國第一屆微公益大賽百強團隊”和“2013年全國社會實踐百強團隊”稱號。 團隊發(fā)展到現在,會員已經超過60人,財務理事有25人。“每月我們會定期定點探訪不同小學。”鄭鵬翔解釋說,“我們每月一次定點的探訪,可以跟他們保持長期的聯系。” 鄭鵬翔向記者介紹,暨南大學還有一個機構叫“和一群集”,是一個臺灣60多歲的老師出資組建的。而赤腳團隊常常為這個機構當“前鋒”,為它踩點。“我們到當地,只要那個學校條件允許,我們就會把資料給"和一群集",他們跟進后會在每個禮拜給小學生上學。”鄭鵬翔說。 公益旅游是赤腳公益團體一項重要的公益形式。清遠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清遠雞、漂流等,為公益旅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去處。“我們現在周六的時候去公益探訪,周日的時候去旅游。”鄭鵬翔和自己的隊友充分利用自己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優(yōu)勢,為一些公司員工組織旅游,通過這種形式為赤腳團隊籌集運作資金。“老板希望一石二鳥,一來可以去探訪,公司形象又得到提升。有兩三個公司參與過我們同類型活動了。” 曲奇義賣,愛心騎行,公益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 公益機構沒有收入來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景也不容樂觀。“學校有個"贏在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業(yè)比賽,我們在比賽中贏了一萬塊,這就是我們的起步資金。”鵬翔說,比賽過后他們認識了EM BA,之后有了義賣曲奇,在義賣曲奇活動上認識了一些老板,這些老板成為赤腳公益團體對外傳播的重要橋梁。 鵬翔和他的隊友們都有意讓“赤腳”在一個良好的商業(yè)模式下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公益旅游就是在他們這種想法中產生的。曲奇義賣活動也是他們商業(yè)運作的重要方式。“E M B A組織每個周末上午都有西點,他們愿意給我們義賣,而我們深圳旅游學院也有西餐課,我們做好了就寄過去。”鵬翔說,“曲奇義賣每次都有不同的愛心人士的捐助,不會吃完就算,會有兩三千捐款。” 此外,在深入社區(qū)收集舊衣物的時候,鵬翔發(fā)覺有些破舊衣物不能送給小朋友,但又棄之可惜,于是他萌發(fā)了把破舊衣物運到資源再造工廠,加工為再生材料的想法,從而實現二次銷售獲益。后來,他提出“舊衣物環(huán)保回收項目”,并參加了氣候組織舉辦的青年綠色創(chuàng)業(yè)計劃,獲得了“十佳青年綠色創(chuàng)業(yè)項目”稱號。 2013年下半年,鵬翔開始組織了“愛心騎行活動”。“我們知道這樣的活動如果單靠我們幾十號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想通過公益騎行,在沿途可以做公益宣傳。”2014年寒假,鵬翔帶領暨南大學和深圳大學21名同學從深圳一路騎行至桂林,在沿途向居民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理念,并帶著桂林市民對留守兒童的祝福卡片,最后前往云南開展冬令營。 由一個偶然的靈感,到一群公益青年的集合,再到一種理念的廣泛傳播,一路走來,鵬翔用自己的光腳丫在中國的公益版圖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定的腳印。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