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公益在線 訊 “我的信已被小朋友簽收了。”“我的那個小孩加我為好友了!”希望橋梁1+1+1志愿者的QQ群里大學生志愿者們激動地傳出他們開始與山區孩子建立起友好關系的簡訊,這些簡訊也讓北航希望橋梁團隊感到格外欣喜。
團隊一直以來都努力為大學生志愿者與貧困山區的優秀孩子搭建“希望橋梁”,讓大學生以書信往來的方式在精神上給予孩子們鼓勵和幫助,而孩子與大學生志愿者友好關系的建立也成為活動良好的開端。
繼去年為沁縣初中生構筑“希望橋梁”之后,北航希望橋梁團隊在今年遠赴綿陽開展活動。7月7日晚22點,夜闌人靜之時,開往四川綿陽的火車搭載著希望橋梁團隊的成員開始緩緩地從北京西站出發。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團隊成員在走訪完孩子的家庭后會為孩子們開展團隊建設活動,并帶領在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四名孩子來到北京,讓他們在體驗現代化的生活的同時也拓寬自身的視野。
今年的活動對新老成員來說都有特殊的意義。于老成員而言,在總結了去年的活動經驗后,他們希望在今年將活動辦得盡善盡美;而對初來乍到的新成員來說,這今后一個月里發生的頗多事情都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難忘的第一次。
這個夏天, “希望橋梁”在綿陽開始搭建。
【貧窮的土地孕育堅強的內心】
“那天早上我們前往白耳村去訪那里的四個孩子,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終于到了村委會,卻被告知還有兩個小時的土路要走。”團隊成員蔡子翔回憶起當時走訪孩子家庭的狀況時說道。在平武,團隊成員走上半天的山路基本上是常事。孩子們居住的鄉村多數坐落在群山之中,車子根本無法行駛進去,因此這漫長的山路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
當隊員到達何巧柯家中的時候已臨近午時。幾張桌椅,一張木床,一個灶臺和一臺積了灰的老式電視機組成了她家的全部,房屋雖然矮小卻也因此顯得空蕩蕩的。巧柯很愛笑,基本上所有問題她都笑著回答,然而當談到她的理想職業時,她變得有些嚴肅起來,她認真地告訴團隊成員她想當一名醫生為母親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盡管團隊成員在媒體上已經聽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但就像沒有去過草原就無法真正理解“大漠孤煙直”的遼闊,沒有走進這些孩子的生活,也永遠無法體會生命的感動,。
在了解完孩子的基本情況后,巧柯的母親執意要留隊員在她家吃頓午飯。午飯格外豐盛,桌子上擺滿了十多道菜,比年夜飯還要好。“當時我們心里也非常愧疚,偷偷塞了一百塊,但是她媽媽第二天大早又跑到鎮上把錢還給了我們,到現在想到這事我心里還是十分糾結。”說到這里時,蔡子翔頓了頓。
巧柯就像這個貧困山村中孩子的一個縮影——貧窮但卻樂觀、堅強。大山中的孩子從不需要憐憫,他們只渴望得到關心和支持。
【團建讓孩子更好地展現自我】
每個早晨,杜月都自己穿戴好衣服然后獨自出門。但這些天和往常不同,她要在八點半之前趕到學校參加希望橋梁團隊為她和其余同學開展的團隊建設活動。今天是活動的第二天,在與陌生的同學和舉辦活動的大哥哥們熟悉之后杜月變得更為開朗。活動開始之前她不停地與其他人嬉戲交談。
今天活動的內容是讓孩子們去集市購買裝扮寢室所需的材料并合作完成對寢室的裝扮,最后孩子們要總結各自在活動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下午,杜月所在小組中的三名男生莫名失去裝扮寢室的興趣,而同組一女生對三名男生的指責又造成組內矛盾的激化,活動進展地非常不順利。然而就在此時,唯有杜月一人不慌不亂,仍舊細心地裝扮寢室。起初她一個人獨自做著任務,慢慢地她開始有意識地向組內其余成員尋求幫助,并趁機合理地將一些組員團結起來共同處理一項工作。漸漸地,一個以海洋為主題風格的寢室開始成型。然而組內和諧的氛圍在活動總結中又開始瓦解,幾乎所有人在總結活動的不足之處時開始將矛頭指向對方。站在一旁觀察孩子表現的團隊成員察覺出杜月心底里的不開心,然而活動中杜月還是努力調解組內矛盾并為其余組員分析這次活動的優缺點。杜月的領導和協調能力是團隊成員在之前家訪的過程中未能發現的。
這或許就是開展團隊建設活動的意義所在,在活動中孩子們開始最大程度地展現出真實的自己,而團隊成員也能以此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為孩子們選取適合他們的大學生書信志愿者。
【北京,我們還會再見】
結合孩子的家庭狀況和在團隊活動中的表現,隊員們最終選定四名孩子與我們一同赴京。7月26日早晨,經過27小時的旅程,火車將所有人帶到北京。走下火車的那一刻,于孩子們而言,北京不再只是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中國首都,這一刻北京將它的全部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初到北京,隊員便開始帶領孩子們游覽京城的各大著名景點,長城、清華園、中國科技館、故宮和北京動物園都已留下孩子們的足跡。之后的幾天,孩子們則在新東方的課堂內與北京同齡孩子一同學習英語口語。但于孩子們而言,長城之行無疑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在攀爬長城的途中,隊員與孩子們遇上許多外國游客,漸漸地孩子們心中萌發出想與外國友人合影留念的想法。起初他們都過于羞澀不敢向外國游客打招呼,一個勁地在小團體內討論,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接受這個任務,但一陣討論過后大家都不愿意主動出擊。隨后孩子們將期望放在了志愿者的身上,為了鍛煉他們,志愿者在拒絕他們請求的同時也引導鼓勵著孩子們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又是一陣討論之后,孩子們一齊上前用不太標準的英文與外國游客交流,而孩子們也終于達成了他們的心愿。在與外國游客合影留念后,孩子開始興奮地問志愿者能否將照片洗出來送給他們,當然,志愿者愿意將這張照片作為獎勵送給孩子們。
在北京,孩子們被繁華的都市和先進的科技所吸引,他們心中開始埋下多年后重回北京的種子,正如他們在告別北京那天告別信中所寫的題目那樣:還會再見!
【一個沖動的念頭 一段不息的征程】
“記得當初決定做希望橋梁的時候,只是我的頭腦一熱以及四個電話,幾個毛頭少年就聚在一起了。”作為活動創辦者之一的張哲戎笑著說道。兩年下來,北航希望橋梁改變了很多,項目在改變、人員在改變、活動對象也在改變,然而對張哲戎來說唯一不變的是當初頭腦一熱決定做公益的那份沖動與熱情。
談到今年的活動,張哲戎說活動主體會是接下來一年中大學生志愿者與山區孩子的書信往來?;顒忧捌?,不論是團隊成員遠赴綿陽走訪孩子家庭抑或是為孩子們開展團隊建設活動,都是為了讓團隊成員能夠更好地了解到孩子們的性格特點,為他們尋求到合適的書信志愿者。比如團隊為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何巧柯找到了和她性格相像并能在學習上給予她幫助的志愿者李洋。
書信會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頻繁地在大學生志愿者和山區孩子之間往來,期間團隊仍會及時收集孩子與志愿者的反饋,讓他們之間的橋梁更加堅固,也讓孩子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希望橋梁”在起著幫扶山區貧困孩子的作用的同時也無形之中將熱愛公益的大學生志愿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團隊也希望在將來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將“希望橋梁”搭建到更多的貧困山區中去。 “希望十年之后,當我再回母校之時,還能聽到希望橋梁,還能看見希望橋梁的可愛的同學們。”這是張哲戎對希望橋梁最簡單、最真心的期待。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