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為滿足小桔燈志愿者學扎花燈送長輩的愿望,昨天28號上午和平路街道一泉社區特意聯系民間扎燈藝人,輔導他們扎燈。隨后,孩子們將親手制作的花燈,送給了社區先進人物和道德模范。家住潤州工業園區大橋村的陳智靚師傅,是一位正式拜過師、學過藝的技術工人。原先他在鎮江市工藝美術廠工作時,專門從事扎燈籠和工藝彩燈工作,目前仍堅持扎制傳統的工藝彩燈。而像他一樣堅守這份老手藝的,在鎮江已屈指可數。
記者在現場看到,陳師傅并沒有從破竹子、削篾子開始教孩子們,而是直接教孩子們在現成的骨架上糊紙。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慮;另外一方面他制作的彩燈骨架,據說早在幾個月前就做好了,經過了用煤爐烘烤定型和時間的考驗。這是因為新鮮的竹子有張力,紙難以糊上,也不易粘牢。
據了解,陳師傅是位上過江蘇衛視和中央電視臺新聞的“名人”,他曾隨他參與制作的“鎮江花車”,參加過美國帕薩迪納玫瑰花車大游行。他對記者說:“我自己的兒子都不愿意傳承我的這份手藝,這些孩子肯定也學不會。太辛苦!不過,紙扎的花燈容易破,能夠學會糊燈也不錯。只要骨架在,明年換上新紙一樣用。”小朋友滕菲說,不去買現成的塑膠燈送長輩,是因為覺得塑膠燈不大氣;紙扎燈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自己動手糊燈送長輩,禮輕情意重。據說,我國鬧花燈之舉源于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登基這天是正月十五,漢武帝創造太初歷,便將這天定為元宵節。每年這一天的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歡慶。鎮江各業向來有賽燈、送燈之風俗。
據元代《至順鎮江志》載:“上元張燈,兩浙大抵以琉璃燈為貴,京口多剪紙為之,以門女工之織巧。
”據老人們介紹,一泉社區所在的西郊圩村一帶,原先有豎“圩燈”之俗。燈節之前,在圩上預先豎好套著竹環的園塔形桅桿,正月十三日,人們將各色燈彩扯上桅桿,以祈求風調雨順,農業生產大豐收。記者看到,在社區干部的帶領下,孩子們隨后將彩燈分別送給了社區居民“江蘇好人”任春榮、“鎮江好人”何梅、十多年免費修樂器的張盛發等人,給他們送去元宵節祝福。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