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京新網 訊:7月16日上午,在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實施了一臺特殊的愛心手術,來自北京的小兒外科專家張廷沖教授,為一名患有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小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據了解,這是淄博市第一臺腹腔鏡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切除手術。
從左至右:名醫主刀地推部運營總監孫曉義、北京兒童醫院小兒普外科主任張廷沖、淄博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主任張正茂 愛女心切 千里尋醫 接受手術的患者圓圓(化名)今年只有9歲,一個月前因腹痛被確診為膽總管囊腫。 “是我耽誤了孩子。” 說起圓圓的病情,圓圓的媽媽抹起了眼淚,“小的時候她說肚子疼,大約一年有兩三次吧,我以為很正常,哪個小孩子都有肚子疼的時候,以為是淋巴結發炎,一直帶她打消炎藥。直到前段時間發現她白眼球發黃,才帶她去市里的一家醫院去查,結果查出來是膽總管囊腫。” 據淄博市婦幼保健院的小兒外科主任張正茂手術前介紹,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是小兒肝膽外科一種比較常見的膽道畸形,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為高。該病的三個典型癥狀是腹痛、皮膚及鞏膜的黃疸及腹部腫塊,但平時最多見的是表現為其中一個或兩個癥狀,三個癥狀同時出現的機會較少。如果病情拖延時間較長,則可能導致膽結石和肝功能受損,甚至癌變,萬幸的是小圓圓病情還沒有惡化。 7月初,剛剛結束期末考試的圓圓住進了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孩子終于有救了,可一家人卻因“治療費”皺起了眉頭。 由于父母工作忙,在圓圓剛出生時,就一直跟著奶奶生活。三歲那年父母離異,其父親患有心臟病,前兩年還查出來了腎衰竭,一月做一次透析,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奶奶漸漸年邁,圓圓只能再由母親照料。然而,圓圓的母親只是當地陶瓷廠的一名工人,面對治療費只能無奈的嘆氣。 正當一家人愁眉不展時,張正茂主任卻帶來了好消息,原來他幫圓圓申請到了名醫主刀“百萬公益基金援助計劃”,將由來自北京的小兒外科專家張廷沖教授主刀手術,這也將是淄博市第一臺腹腔鏡下膽總管囊腫手術。
圓圓的手術安排在7月16日8點30分,圓圓媽媽早早就等待在手術室外面,圓圓的爸爸和大姑、小姑都來看她,圓圓從小在一起生活的奶奶需要給爸爸新開的洗車店看店,無法前來。 圓圓被推進手術室之前,媽媽伏在病床前一遍又一遍的鼓勵她:“不要緊張,手術一點也不可怕,下午就沒事了。”8點30分,手術正式開始。 “我女兒很勇敢,給她打針的時候從來沒有哭過,這次一定也沒問題。”不善言辭的圓圓媽告訴記者,說完后她一直盯著手術室的門,一動不動。 名醫義診 助力手術 圓圓的手術一直持續到下午一點半左右。“手術進展很順利,和淄博本地張正茂主任配合的也很好。”術后,張廷沖教授第一時間告訴擔憂家屬,“但由于病情拖得時間太長,導致腸粘連比較嚴重。手術過程中比較費時間”。 手術選擇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的手術相比都有優勢。“每一個病的治療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需要建立立體感和空間感。”張廷沖教授介紹說,“傳統開腹的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手術會留下疤痕,對于小女孩來說可能會有心理負擔。因此我們選擇了腹腔鏡膽總管囊腫治療。目前采取的腹腔鏡膽總管手術,在腹腔鏡下具有放大作用,能夠完成更精確的手術操作且具有術中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 關于術后恢復,張廷沖教授介紹說:“腹腔鏡手術具手術結束后,膽道和腸子吻合在一起,愈合還需要個過程,一般需要七天的恢復期。前三天水腫期,過了三到五天,會出現并發癥,七天后基本上愈合比較好。兩個禮拜就長好了。以后會和正常孩子一樣,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張廷沖教授給各位家長提了個醒,“過去人們認為如果孩子還比較小,只是偶爾有些發熱和肚子痛,沒什么特別嚴重的癥狀,可等孩子大點再做手術。其實,這種做法不可取。對于膽道疾病應該發現就立即手術。”他談到,因為小孩平時的肚子痛和發熱很有可能是膽管炎造成的,反復的膽管炎容易引起囊腫與腹內周圍組織粘連加重,增加了以后手術切除的難度。部分小孩膽管堵塞,膽汁排泄不暢,會引起黃疸,肝內膽管繼發性擴張,肝功能受到嚴重損害。這個病近期的話有炎癥,遠期來說對肝功能損傷嚴重,后期癌變率很高,隨年齡增加癌變率會越來越高,最年輕的14歲就癌變。這是治療這個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張廷沖教授建議,一旦確診為膽總管囊腫,應盡早手術治療。早期手術由于粘連少,手術相對更容易完成,而更重要的是可以阻止肝功能的持續受損、反復膽管炎或癌變等嚴重后果。 愛心救助 保駕護航為患者 “北京專家這么快就能來淄博手術?”“這多虧了名醫主刀的幫助。”淄博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張正茂主任解釋道。 原來圓圓住院期間,名醫主刀團隊通過張正茂主任了解到圓圓的情況。該團隊淄博濱州負責人張寶經理介紹:“當時患者媽媽告訴我們,她是個小女孩兒,希望能給她做個微創手術,就聽從朋友的介紹,來到這里。”他說:“但是目前淄博市的醫院還沒有做過腹腔鏡的微創手術,我們就征得張正茂主任同意,通過北京Ka趙芳芳聯系到國內小兒普外科知名專家,北京兒童醫院的張廷沖教授,希望能解決患者的問題。”
名醫主刀工作人員與患者家屬合影 據了解,該手術也是山東第一臺百萬公益基金援助計劃。名醫主刀山東負責人孫曉義經理告訴記者:“當時見到患者的時候她已經住院了,我們就迅速實地考察核實她的家庭狀況,希望能盡早幫助她聯系到名醫,開展手術。” “名醫主刀”創立于2014年,該平臺通過打造醫療手術O2O,已匯集了3萬余名三甲醫院副主任級別及以上的醫生,手術量已經達到1萬臺。它還將聯合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外科專家為核心志愿者,每年定向捐贈一定臺數的公益手術。此外需要救助的患者,由慈善公益組織捐贈手術費用,由“名醫主刀”負責對接優質醫師,由有公益愛心的醫院負責實施手術操作。 在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背景下,許多互聯網企業開始謀求改變。互聯網企業擁有共享、開放、連接的優勢,它可以聯合公益組織、醫療專家、醫療機構以及社會力量等各方協力推進公益醫療事業。 在國家支持分級診療的背景下,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優質醫院與地市級的醫療機構合作,則能極大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幫患者減輕痛苦的同時,給基層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學習和溝通的機會。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會長黃正明認為,“互聯網+公益+醫療”的服務模式既運用了互聯網的優勢,又增強了當前醫療公益活動的專業性和便捷性,為我國逐漸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看病難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案。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