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商業與公益,是否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重慶非公有制促進會,正在對此作出全新的猜想。 公益與商業,從來看起來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作為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的會長,周華深知,任何公益,如果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的支撐,最終都只會迎來坐吃山空的結果。 商業與公益,是否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重慶非公有制促進會,正在對此作出全新的猜想。
堅持19年的善舉 10月24日,深秋十月的清晨帶著絲絲涼意,轉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經過一段又一段山路。記者與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和重慶市安防金屬制品協會的愛心企業家們,終于抵達了被環抱在深深大山中的羅田鎮小學。 遠遠地,還沒進入學校,耳邊就已經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羅田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都整齊地排列在操場上,用他們稚嫩的歌聲,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志愿者們。 自1998年開始,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就一直關注著大山里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每一年,協會都會給這些生長在貧困鄉鎮的孩子帶來一些生活與學習用具,至今已經十九年。 萬州區羅田鎮鎮長、萬州區羅田鎮宣傳委員等政府相關領導都出席了這次捐贈活動。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和重慶市安防金屬制品協會,為羅田鎮中心小學捐贈了價值22600元的體育、學習用品與200500元現金,共計223100元。 羅田鎮位于七曜山下,距萬州城區71公里。羅田中山小學現有教學班(1至6年級)6個,教師20多名,小學生300多人,幼兒班2個,幼兒60多人。萬州區羅田中山小學負責人介紹,“以前學校的幼兒班活動場地沒有硬化,根本無法開展課間活動。”該負責人說,學校也沒圍墻、大門,這被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和重市安防金屬制品協會知道后,他們捐款20萬元,修建了圍墻、大門,鋪設了幼兒班活動場地。
羅田中山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浩拿著愛心企業捐贈的羽毛球高興地說,叔叔阿姨不僅給我們捐了各種學習用品,還捐款為我們修建了圍墻、大門,鋪設了幼兒班活動場地,“以后我們有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打了。” 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溫暖人心,作為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的會長,周華的臉上也浮現出笑容。 商海浮沉 在成為重慶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會長以前,周華是一個商人。為了生意,他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坐著三輪車跑遍成都的大街小巷,也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坐著出租車掠過重慶的坡坡坎坎。甚至為了把企業做好,累得連續兩個晚上不睡覺也沒感覺。 在周華的血汗付出下,850元啟動資金最終變成了一家擁有200多名員工,連續多年被市工商局評為“守合同重信用”的正達企業。市科委、財政局、稅務局將其評選為“國家科技型企業”、市房協將其評為“重慶房產50強首選護欄品牌”。 近二十年的經商經歷,讓周華走進了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而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的經歷,也讓他對于企業家的生存狀態有了更深切地關注。 他深刻地意識到,個人在商業上的成功,是不足為道的。而在此次捐助儀式之前,一位會員對他說的一席話,更是讓他掛念不已。 就在這次捐助儀式之前,一位會員在拿出捐款的時候告訴周華,這已經是他能盡的最大努力了。 這句話聽在耳際,卻猶如一把重錘,敲打在周華的心里。作為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的會長,周華心里清楚,有些會員的企業遭遇了困難,但為了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依然在盡著自己的全力。 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這些在幫到會員企業的同時,又幫到這些孩子們呢? 周華希望做出新的嘗試。 長久之道 重慶市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會約有2000余名會員,會員們無論誰發現一個需要幫扶的對象,都會把這件事拋進群里討論,然后確定如何幫扶。支助災區、貧困區、學校、殘疾人等慈善公益行為,是非促會、正達企業的一個常態,在非促會員的心里,這一系列善舉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但是,想要長久,光靠著大家一味的貢獻是不夠的。 為了改善貧困山區人民的生活,周華做過不少嘗試。他曾經在豐都高家鎮進行電商實驗。 通過電商讓高家鎮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外地。 作為一個商人,周華對于商業有著自己天生的敏銳。這樣的互聯網嘗試,既是一種拓展渠道,也是一個機會。能讓知識再度上山下鄉,通過改變農村的知識結構,讓高家鎮的農民能把自己的農副產品運到全國各地,真正消費起來。 當然,通過農村電商實驗讓農民們能夠自己造血是一個方法。但如果非公促進會的會員,可以通過一項可持續的方式,在發展自身企業的同時,做好慈善事業,這是周華的下一步構想。
魚與熊掌 魚與熊掌是否難以兼得?在采訪中,周華與記者展開了探討。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綠村莊”的故事。在北京周邊的一個農村,原本當地農民居住的環境很糟糕,石定寰看見之后就把綠建筑的概念講給農民聽,鼓勵他們改造綠建筑,但農民修房沒錢,石定寰就以自己的名義找銀行貸款,房子修好了,農民又舍不得住,恰巧常有外地的旅客聞訊前來借住,當地農民反而靠綠建筑賺了一些錢。 臺灣一家企業聽到這個故事以后,以此為靈感在臺南科技園區找了一塊空地,利用風向、陽光和流水的被動式設計,加上電梯、照明和空調這些主動式設計,建造出了比同類建筑節省70%的能耗的房子。 這樣的房子還被稱為綠到了骨子里零碳建筑,比如廢棄輪胎做成的地面,花園式的屋頂,舊木材做的裝飾,甚至連一些電線都是綠建材。如今臺灣的建材廠商,一旦開發出新的建材統統送給這家企業使用,以試驗建材的環保節能效果。 如今這座綠色魔法學校,被稱為臺灣第一綠建筑。 公益與商業,從來看起來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可商業本身就帶著慈善的屬性。辦企業能提供就業,做生意能活躍經濟。如果能效仿這家企業,在辦企業的時候,對慈善事業做出貢獻,豈不妙哉?未來,重慶非公有制促進會,正在對此作出全新的猜想。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