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被河南一位早產寶寶刷屏。這個出生僅800g的寶寶,需轉院北京治療,一場跨省救援接力在網上傳播開來。![]() ![]() 大部分網友都對這場生命接力表達祝福和鼓勵,但也有一些反對救治的聲音,同樣收獲不少贊同之聲。 ![]() 6個月早產的寶寶,因為身體器官沒發育完全,將來一定一輩子離不開人照顧嗎?的確,因為身體發育不夠成熟,和足月兒相比,早產兒面臨更多的生長和發育挑戰。 可是了解早產兒的人都知道,絕大部分早產寶寶經過良好的醫治和養護,最后都會和足月兒無異。6個月的早產寶寶,以現在的醫療水平,是完全可以救治的。 但對早產兒,尤其極早早產兒的刻板印象,卻在社會中普遍存在。 這種刻板印象不僅存在于普通大眾之中,在一些醫院同樣存在。一位媽媽早產癥狀住院,同病房一位孕婦25周+生下會哭的寶寶,但醫生直接說“救不了”,家長因此放棄。 這件事讓這位媽媽對早產產生了極大誤解。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每年約1500萬例早產兒出生。2015年,早產兒并發癥導致約100萬名早產兒死亡。但是通過現有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預,這100萬中的75萬條生命本可以存活下來! 中國每年有近200萬早產兒出生,而且隨著二胎開放和生育年齡增高,這個比例還在繼續增長。 中國早產兒死亡率還沒有官方數據,但早產兒被遺棄的新聞時常出現,所以,社會和家庭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早產兒,還需要很多努力。 想要消除對早產兒的誤解、讓家庭和社會對早產兒有正確的認識,除了增強科普,還原真實的早產兒和早產兒家庭狀態顯得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今年7月,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寶寶出生第一年,愧疚、焦慮、壓抑、低落等負面情緒在早產兒家庭中普遍存在、而且家庭矛盾也普遍增加。但國內對早產兒父母心理的關注和支持尚顯空白,無論在醫院還是在社區,鮮有社會力量投入早產兒家庭的心理支持中。 可以說,大多早產兒家庭在真實的生活里都是在一片孤島上,單打獨斗。 一場愛的接力由此開啟。 我們通過在線進行《早產兒家庭心理問卷調查》,計劃收集6000份左右早產兒家庭的真實經歷, 最終編輯成《中國早產兒家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 我們希望通過藍皮書,用數據向公眾直接清晰展示早產兒和早產兒家庭狀況;讓社會更清楚認識到早產兒家庭的心理需求,并能感染社會有識之士和專業組織關注并參與到早產兒家庭的心理建設中。 我們同時還在征集早產兒養育故事以及早產兒成長公益攝影志愿者。 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真實細致的早產兒家庭成長故事,讓正處于最難熬階段的早產兒家庭們感受到希望和支持,也讓社會更加了解早產兒和他們的家庭,了解這一個個小小生命的頑強,發現一個個看似無比焦躁家庭背后的不易和堅強。 我們希望通過早產兒成長公益攝影,可以讓早產兒的生命故事更加直觀,我們相信早產兒從生命初始就開始經歷的種種,不僅僅展現了生命的脆弱和頑強,也會給許多正在低谷的人帶來全新的能量和勇氣。 感謝寶寶樹、大J小D、丹媽讀童書、Dr JM、drpei、媽咪OK、萌芽研究所BUD、歐茜醫生、PCbaby太平洋親子網、夏天的陳小舒、小土大橙子、一小時爸爸、知貝診所和中國婦女出版社(根據拼音首字母排列,排名不分先后)的大力支持。 因為你們的大力協助,我們的問卷調查已經獲得近30萬點擊率,問卷數量近5000份,且問卷數量還在不斷上升中。 我們也期待更多人的參與,讓這場接力走得更遠。 如果你或者你身邊有早產兒家庭,請掃描海報下方的二維碼,填寫問卷調查,為我們的行動助力。 祝愿未來有一天,孤島不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自己的綠色新天地。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