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開幕式現場主席臺
【中國經濟新聞聯播 訊】2014年2月20日,由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主辦的“2014中國境外中資企業年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中資企業代表匯集一堂,圍繞“開發性金融助力經濟發展”這一主題,共同就企業“走出去”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交流。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出席會議并講話。原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袁力,中國原駐伊朗大使、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副會長劉振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副總經理聶清山,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樺等嘉賓出席年會并分別講話。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全國工商聯、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建設銀行等主管部門和機構有關領導,以及來自70多個國家的中資企業、中資企業協會的代表近500人參加了本次年會。
年會由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駐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燕國主持,他將本次年會概括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領導重視。全國政協兩位副主席對本屆年會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王欽敏主席親自出席年會,這在NGO組織活動中是少見的;二是代表性強。首屆年會共有70多個國家的中資國有和民營企業、部分中資企業協會代表參加;三是主題明確。開發性金融助力開發型經濟建設這一主題,反映和說明了當前金融在推動走出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開發銀行堅持融智、融商、融資,在全球謀篇布局,投棋布子,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四是影響廣泛。首屆年會籌備時間短,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尤其是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對外宣傳媒體聯盟及30多家新聞單位都對會議進行重點報道。
會議首先由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樺代為宣讀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會長陳元的講話。首先談到了推進一路一代建設,開放性經濟的核心,就是要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流動,加快培育國際經濟競爭新優勢,參與國際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建設需要從貿易大國向投資大國,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轉變,需要產業與金融更加緊密的融合,攜手出海。未來我們將繼續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提升我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同時認為,我國企業在海外開展的投資活動,應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運用國外的市場、技術和資源服務國內改革發展,更要于東道國建立可持續的合作機制,幫助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破解經濟制約社會發展、實現互利共盈。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作為推動開發性領域事業發展,服務國家經濟外交的金融類社團組織,將聯合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等社會組織,支持企業抱團出海,協助走出去企業培育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使開發性金融在國際合作領域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在講話中首先肯定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在“走出去”過程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在談到民營企業“走出去”時,他認為當前國際形勢的發展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呈現疲軟態勢,歐美經濟尚未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此種情況下,中國的民營企業到海外投資、并購的機會便會相對增多,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投資環境的改善,都為民營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廣闊空間。他同時強調,國內新一輪經濟發展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我國經濟進行深層次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化解產能過剩便成為新一輪“走出去”政策支持的重點,相關部門正醞釀推出新一輪“走出去”支持政策,在政府這些政策及資金的支持下,企業“走出去”將助推基建、電子、汽車及零部件、化工等多行業的出口,加快消化國內過剩產能的同時,顯然也必將加快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自身轉型升級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內在動力,企業的轉型升級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迫切,而民營企業參與 “走出去”無疑成為了緩解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開幕式結束后,年會分為了開發性金融支持東盟與西亞“一路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走進拉美與非洲、境外投資風險防范三個板塊進行,國家相關部委、投融資、行業專家對相關項目政策及如何做好融資與風險防范等問題做了精彩的演講,并對現場提問給予了詳細的解答。分論壇期間,還開展了項目信息的交流與洽談合作,實現了央企與民企、民企與民企相關投資項目的無縫對接。 本次年會倡導國企與民企共同“走出去”,在走出去過程中國企和民企要有合作意識,國企在走出去過程中不僅自身實力雄厚,而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民企在投資經營過程中具有機制靈活、行動快速以及較強的捕捉商機能力,因此,國企和民企應該發揮各自特點、優勢互補,攜手走出去,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