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網絡焦點臺宿遷報道;(記者 陳志浩、實習記者 正哲)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在改變,價值觀、人生觀都隨著社會的進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行業,心理咨詢行業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對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感到奇妙,不少影視作品和小說更是將“讀心術”和“催眠”描繪的神乎其神。 記者正哲采訪沭陽縣心理咨詢師協會孫培麗會長了解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各行各業強大的工作壓力容易使人心理失衡,學會心理狀態的調控和自我調節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的作用在現今社會顯得極其突出。作為一個社會人,參加專業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后,對非職業工作者的工作績效、人際溝通能力和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再就業資歷的提高,對從事職業心理咨詢工作專業人員的規范操作和職業素質與技能的提升,都有著質的飛躍,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也在逐漸走向一個職業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道路。 社會需求: 中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已達28.7萬人,每年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者; 1990年中國2560萬例抑郁癥患者,僅有5%得到治療,而15%的抑郁癥患者抱有自殺傾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為,缺乏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中國有1.9億人一生中需要介紹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受到天災人禍影響的人次每年平均有2億人. 心理咨詢機構與咨詢師嚴重匱乏 孫培麗會長稱” 在我國心理學系的大學只有60所左右,因此可提供心理咨詢 服務的專業人員較少,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較少,長期以來,當人們遇到了心理問題時,只好求助于醫院開的心理科。心理咨詢 行業這些年雖然非常火熱,但能夠單純靠心理咨詢 來養活自己的治療師還是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 現在中國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心理咨詢師估計在5萬人左右。但真正在做心理咨詢的只有幾千不到一萬人。精神心理醫生與心理咨詢師加起來大約有7萬人左右,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說法: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這樣看來,全國大約需要一百多萬心理咨詢師。 一份職業如果連養活自己都困難,怎么能吸引優秀人才從事這個職業,沒有優秀人才這個行業怎么發展呢?這個方面我認為是需要國家扶持的。這個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發展的。 心理咨詢師的嚴重缺乏,阻礙了人們的求助機會,大量有心理問題的人們由于得不到心理醫師的幫助而使問題加重,甚至導致悲劇的發生。 大部分來訪者對咨詢師的不信任: 孫培麗會長稱“ 從目前的咨詢現狀來看,仍有大部分來訪者對咨詢師存在著不信任,尤其是在互聯網等一些平臺上,來訪者擔心自己的私人問題被曝光,擔心自己的經濟付出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等等.” 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城市,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尋求心理咨詢并不是以前人們認為的那種精神障礙性的治療,而是一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遇到心理問題時的咨詢。都市的年輕白領們追求生活品質,而除了物質生活,心理健康,樂觀開朗也是重要的標準。 白領階層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焦慮、抑郁、心理障礙,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等問題越來越多。有了苦悶,和朋友或家人訴說,有時并不能得到解決辦法,有時也不方便。所以心理咨詢會像到餐館就餐一樣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 心理咨詢的價值: 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處理各種關系,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并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