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巨細熱點 訊:2014年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與三大運營商合作,向旗下的網購用戶免費贈送手機上網流量,此流量與現有運營商的流量大不相同,可轉增給好友、分次提取使用、期限長等等。隨著雙十二的臨近,流量錢包將率先在這個期間進行大規模推廣,而根據12月2日的相關報道,目前已經有近20萬的淘寶商家計劃參與到流量贈送的活動中。顯然,運營商也可以憑借此種聯合方式獲得一次緩解年底流量銷售壓力的機會(否則如果是我,是不會這么輕易的配送這樣的流量資源的,除非價格還賣的很不錯)。但是,欣喜之余,在個人看來,則更多是對運營商流量經營業務創新的“一記響亮耳光”,讓運營商有些尷尬!不知道運營商有什么樣的痛感,還是完全的喜感?個人認為在三個方面打的比較有痛感。 一、基礎電信業務互聯網化之痛 關于基礎電信業務互聯網化的問題,在2014年11月19日烏鎮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以中國電信董事長提出的B2I和IIT最為典型,這個問題的核心正如有些專業人士所指出的那樣,在IT。所謂互聯網化,其實就是一個業務運營集約化的問題,這對于本地網屬性尤為強的電信運營商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所以當年初微信和中國聯通一個省一個省的合作推出微信定向流量包和微信流量紅包的時候,個人才說也許第三方以客戶和市場來與運營商合作會是實際上打通運營商全網的一個方法。此次,阿里雖然是與三大運營商合作,必然離不開各大運營商原有的IT系統(包括已經在升級的),但也同樣離不開阿里自己的IT系統。對于用戶而言,都是基于淘寶帳號實現了流量的歸集和交易等功能。這對于一直致力于業務集約的運營商而言,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刺激。如果運營商完成不了這個改造,或者這個改造的代價太大,則將來基于流量后向經營的業務創新就只能更多的依賴別人的平臺來調度,而不是主動去調度別人。這方面估計運營商該更加捉急了! 二、流量的增值之痛 阿里的流量錢包活動于運營商而言,和此前各類基于流量后向經營模式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即運營商僅僅是提供流量作為營銷資源,僅此而已,此基礎上是否有增值的可能性及實現都與運營商無關。如果說這類營銷活動主要依賴像阿里這樣的大平臺還可以理解,而運營商自有的后向業務平臺上,現階段也還是以提供流量作為營銷資源,基于運營商所提出的帳號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位置服務能力等的增值服務及變現能力都沒有辦法實現,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運營商除了流量之外,并沒有其他互聯網應用來支撐。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流量就僅僅只能賣出流量的價格,而且議價能力如何也要視不同情形而定。 三、流量后向經營的客戶之痛 通常我們都說運營商直接下沉到最末端的各類渠道資源和營銷人員,比如營業廳、各類政企行業。因此,除了抓住包括BAT在內的大型互聯網企業之外,眾多的中小企業在信息化、移動化過程中的商機是新方向,即所謂的流量后向經營要考慮長尾效應。而這也正是與運營商所掌握的渠道優勢能夠進行結合的地方。阿里這20萬商家就是典型的長尾,這些長尾憑借自身能夠吸引買家的寶貝和適當回饋的方式,做一次大規模的全新營銷嘗試。 對于流量經營,尤其是后向經營而言,能夠支撐收入規模的客戶在哪里?是否有能力把這龐大的客戶調動起來,管理好?又是一大痛點! 不管怎么說,運營商和阿里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合作新的流量經營模式,也是可以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畢竟這種創新模式需要群策群力,形成行業示范效應,這是此舉值得快樂的地方。所謂痛并快樂著,面對痛感,運營商接下來還是需用從強化自身的角度來做出改進的。 改進一:圍繞后向經營模式突破這個中心來加快IT系統的改造,實現網絡能力的集約化。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運營商也一直在努力的進行著。但是,相比業務轉型和市場需求而言,只能說,還是太慢。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吧,可怕的是比自己聰明的人還更勤快。這既是技術驅動問題,也是市場倒逼技術加快步伐問題。不過還要等待多久才能比較順暢,估計沒人能夠知道,但還是需要有時間表的,比如明年中期。 改進二:已經具備了后向經營業務基礎的機構要強化業務主體的內部地位,提高能力集中的統籌力。進而增強其在挖掘基于流量之上的增值能力的水平。 改進三:客戶拓展,大客戶和長尾客戶的關系要有所分工、有所側重。大客戶主要以電信運營商原有的客戶關系能力為主,尤其是非互聯網行業企業大客戶,這是挖掘的重點。而長尾客戶主要依托構建平臺級的互聯網形式的業務來拉動。 阿里流量錢包的域名也已經注冊了,想必今后會成為一個常態化的手段加以運用,價值阿里旗下還有一個虛擬運營商身份,現階段還以運營商的大渠道形式存在,如果未來不依賴運營商的網絡,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競爭壓力,也就是此前提到的一個觀點:運營商連賣流量這個看家的東西也都會技不如人了,想想都可怕。如此,運營商人要怎么樣的努力速度,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