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工藝加工“呲兒哈”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網 訊:在當今熱衷淘寶的年輕人只知道,“呲兒哈”辣椒醬香辣酥麻,味美可口,卻很少有人知道它曾受到漢光武帝劉秀御封賜名的傳奇故事。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鞏固的政權,就決定對劉姓皇室宗親趕盡殺絕。當得知劉秀帶極少數人逃出后,便率數十萬大軍追殺。這年秋天一個傍晚,陰雨連綿,劉秀早已被追得精疲力竭,人困馬乏了,當他們一干人等來到黃河南岸一個荒村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幾天粒米未進的劉秀饑餓難忍,實在往前再走不下去了,遠處突然聽到王莽追兵嘶喊聲,劉秀等人便在一片樹林里躲藏起來,追兵過后,劉秀在眾人攙扶下,一步三晃地摸索著艱難前行,并順便找到點吃的,走了四五里路,隱隱約約發現前面一戶人家亮著昏黃的燈光,正要差人敲門,突然聽到里面傳出初生嬰兒的啼哭聲。 ![]() ![]() 味美可口“呲兒哈” 劉秀整整衣衫,叩門向主人道喜。主人看劉秀儀表堂堂,一身正氣不像什么壞人,就把他們迎了進來,幾句寒暄之后,得知這位就是漢室宗親并且幾天沒有吃到東西時,主人連忙施禮讓座,吩咐家人趕快準備吃的。可是,已經是連年征戰了,上哪兒去弄吃的?況且劉秀一干人又不能在此等久留。無奈,主人只好把幾天前剩下的又黑又硬干窩窩頭拿出來,沒等主人相讓,也不顧自己的身份,劉秀就伸手去拿,當咬了一口怎么咀嚼都無法下咽。盡管他這么長時間沒有吃到東西了,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他,從來也沒有吃過這樣又粗又硬還有點霉味的窩頭,主人看出劉秀的心思后,就從櫥柜的菜壇底子上挖出半臼辣醬,讓劉秀就著吃。劉秀輕輕蘸了一點兒,不僅香酥而且帶有可口的麻辣味,三下五除二就把三個窩頭和半臼辣醬吃完了,當他還想再拿時,看到主人雙手捧著臉不說話,又想想外面跟著自己的弟兄還沒有吃到任何東西,就把手縮了回來,主人明白他心里想的什么,就說,你把剩下的窩頭帶著吧,讓在外面的那幾個人也吃一點。 ![]() “呲兒哈”多種吃法 劉秀沒有推脫就把剩下的那幾個窩頭揣在懷里,并說,老人家,這么好吃的醬能不能也給我帶一點?老人十分為難地說,不行呀,剛才把壇底剩下的都挖出來了。看您這么喜愛這辣醬,就給它起個名吧?劉秀不好意思推辭,一時又想不出好的名字,這在這時,一股涼風吹過來,劉秀連打幾個噴嚏,于是脫口說出:“就叫‘呲兒哈’吧!” 劉秀別了老漢,帶著隨從,很快便在虎牢關和他接應義軍首領接上了頭,沒幾年就打敗了王莽的軍隊,自己作了皇帝。盡管御膳房的美味佳肴無數,但總也調不起他的胃口,他命御廚制作數百種醬菜,就是調不出‘呲兒哈’美味來,于是策人找到那天躲避王莽追趕并吃到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呲兒哈’地方,讓那戶楊興人家專門為宮廷調制,劉秀還御書“呲兒哈”。 從此,“呲兒哈”成了東漢乃至魏晉時期的朝廷貢品。鼎盛時期,調制“呲兒哈”的作坊上百家,除了供應朝廷和達官貴人外,還銷往甘肅、陜西及江浙等地。 后來,由于黃河多次泛濫,再加上中原長期戰亂不斷,增加遠近聞名的朝廷貢品“呲兒哈”一步步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基本上已經沒有人知道這曾經令人仰慕咂舌的“呲兒哈”了,會調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幾年,曾經破舊不堪的小草屋的早已經被林立的高樓大廈所取代,當年只有幾口人的楊姓人家已經繁衍子孫后代幾千口,不少人還遷到外村和城里,村里楊國敬、崔松花、楊培等人, 根據祖上留下的調制秘方,利用傳統工藝調制出正宗的“呲兒哈”后,立即迎來不絕于耳的贊譽。不僅很快在競爭激烈的鄭州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而且還向周邊城市拓展市場。(李廣義)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