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百歌新聞專線 訊:連續三天來,“5000元額度限制”的說法不斷刷屏,從央行、銀行、券商等機構人士,到“買買買”星人,均無法淡定。先是鋪開蓋地的“不夠用”,再是排山倒海的“純屬誤讀”,第三方支付,經濟運行中最為基礎且以往鮮為人知的一個單元,非常態、直截了當地闖入了人們的視界。 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共有270張許可證。這些企業將會迎來如何的一場變局? 這并不是一場突襲。270張許可證數量眾多,且業務運營均處“云端”,監管難度很大,違規事件屢有曝光。 7月31日的征求意見稿,則是7月18日多個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分配了監管任務后,監管部門出臺的第二部細則。而接下去,互聯網金融領域人士認為,可能還會有第三或者第四部相關的細則出臺。 新規的核心是第三方支付去賬戶化和鼓勵通道化并舉。 賬戶和通道是兩回事。通道是流量,賬戶則意味著存量,積累到最后是“金礦”。掌握賬戶,是銀行成功的要件,擁有了賬戶,是非銀機構最典型的“銀行化”。 意見稿“暴露”了監管意圖。對此,以草根著稱的互聯網金融江湖,出自草莽的或者第三方機構顯然已聞風而動。本次專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將梳理這些目前處于風尖浪口上的機構,面對即將到來的洗牌風暴,如何應變。 變則通。下一分鐘,將是這些機構比拼戰略和膽量的時刻了。 在網絡上一片討論網購是否每日限額5000元的喧囂中,P2P行業的從業者們心情更加復雜。 《征求意見》顯示,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 而此前央行聯合十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除另有規定外,要求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 記者當天與行業人士交流時,曾有人悲觀表示,這基本卡住了P2P平臺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的機會,由于銀行在考慮與平臺合作時的高門檻,一大批平臺將會被洗牌出局。 隨后,央行在8月1日凌晨發布的《征求意見》答記者問中表示,支付機構按《辦法》規定雖然不能為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開立支付賬戶,但仍可為其提供支付通道服務,將付款人的款項劃轉至網絡借貸等企業的銀行結算賬戶。這不會影響網絡借貸等企業的業務開展,而且有利于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也符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 在多項監管政策即將落地之際,P2P平臺也根據自身資質調整資金托管方式,謀求最后的登船機會。
詳情:http://www.p5w.net/money/hlwlc/201508/t20150804_114787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