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導讀:在實體零售一片哀鴻遍野的當下,名創優品不到兩年,全球開1100家門店,今年預計營收保底50億,沖刺60億;計劃到2020年開店6000家。“名創優品現象”為何能席卷全球?
![]()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文丨張琦 2015年12月12日,新加坡名創優品旗艦店格外熱鬧,鑼鼓齊鳴,摩肩接踵。門口的紅毯上,全球聯合創始人葉國富同來往的貴賓一同剪彩,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這是名創優品進軍全球市場的重要里程碑。在實體零售業一片哀鴻遍野的當下,名創優品不到兩年,全球開出1100家門店,今年預計營收保底50億,沖刺60億;計劃到2020年開店6000家,其中一半在海外,營收將破600億。 “名創優品現象”令不少業內大佬咂舌。它撕掉了零售終端價格虛高的最后一層紙,革新了渠道的陳舊與沉重,打破了品牌商對價格的貪婪控制。通過縮短工廠到店鋪的距離,降低了價格。 低價優質、三高三低、商品直采、設計管控、快速流轉、帶資加盟、粉絲運營......名創優品的成功絕不僅僅靠的是這些,還有它的全球化。 日本基因 中國混血 2008年9月,美國宜家,葉國富正對著一雙拖鞋發呆:拖鞋做工精良,質地很好,而標價只有1.9美元。按照收入和匯率水平同比,中國消費者難以同樣的價格購進同等品質的商品。葉國富對這種“精品低價”模式產生了興趣。 后來到了日本,葉國富發現那里有更多這樣的零售商店,商品價格僅在100日元到500日元之間,東西都非常好,而且絕大部分是中國生產的。200日元相當于人民幣多少錢?12元。如果能在中國以12塊錢出售這么好的東西,不被搶購一空才怪。 葉國富看到了其中的生機,想把這種“又好又便宜”的模式搬到中國來。 2013年年初,葉國富在日本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日本的青年設計師三宅順也先生。三宅順也是個服飾設計師,他對日本的優質低價有著深刻且獨到的見解,深深打動和影響了葉國富。 三宅順也認為“設計是尊重自然的、樸實的和不浮夸的,那么產品價格也不能浮夸,應面向大眾。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輕松地購買美好的產品!”而這也是葉國富創業的初衷。兩人一拍即合。 2013年7月他們分頭籌措資金,到了9月領取了日本營業執照,就這樣名創優品誕生了。 全球思維商業模式 吳曉波曾評價,名創優品為中國企業家“走出去”趟出了一條新路。 “中國企業家‘走出去’有‘借船’和‘造船’兩種途徑,以中國目前的技術能力和國家背書等,‘造船’——自己原創品牌走出去很難,需要很長時間;‘借船’同樣也有兩種模式,第一種就像李書福那樣,花天文數字買船——收購,另外就是‘名創模式’,中國制造+國外品牌,跟外國人合資建造一艘船,然后駛向全球。 ”葉國富解釋道。 全球輸出日本設計,無縫對接全球采購戰略。目前,名創優品的產品除食品外,絕大部分是由日本總部設計和按日本標準品控,嚴格遴選中國數一數二的供應商,通過名創優品的渠道銷往世界各地。 在這些產品當中,約有80%產品從上千家中國工廠中直接訂制采購,而這些工廠幾乎全部為外銷企業,分布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名創優品另外的20%產品則來自國外采購。 而為了保證“三高三低”(即高品質、 高效率、高科技,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名創優品近日再次重磅出擊,在中國地區追加數十億投資,全面建設升級中國華南、華東、華中、華北、西北、西南和東北七大“超級倉”。并加速完善其“最后一公里”計劃的“中國倉儲環”板塊,升級后的“中國倉儲環”將與日本、阿聯酋、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倉儲環貫通。 常規來說,一般百貨店的商品流轉時間為3到4個月,名創優品可以做到21天。7天上一次新品,21天全店貨物可以流轉遍,這樣一來緊跟潮流,二來保持新鮮感,也讓供應商直面市場反應。 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消費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國內或東南亞,當一些代購、海淘模式的興起,我們可以看到全球貨物售賣渠道的廣闊空間。 火遍全球 名創優品不僅在大陸市場逆勢成長,與此同時開始從周邊地區輻射全球。 其中包括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美國洛杉磯、舊金山,意大利佛羅倫薩,阿聯酋迪拜,泰國曼谷,新加坡,日本,且每月仍以新增80-100家速度快速擴張。 為了更好地迎合國際市場,在物流投入方面,名創優品在日本總部統一安排設計和研發產品,再經由各在售國管理部門向總部推薦經嚴格審核的OEM廠商,層層篩選后力爭本地化生產,優化用工和運輸成本。 統一的日本出生基因,再結合海外當地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名創優品在海外市場依舊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 葉國富認為,中國企業家如果能把國外先進管理理念、研發技術和品牌借進來,再搭載上國內優秀的制造供應商,不失為走向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 甭管是幾百平米的大店,還是一百八十平米的小店,名創優品店里總是人頭攢動。相信“名創優品現象”會繼續在全球各地上演。
有人對名創優品走出去的模式有個形象地比喻“中國人出國,和老外生了個外國國籍的孩子,華洋混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這或許是一條實用主義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