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商業財經雜志《商界》前主編轉型互聯網,在社會化營銷領域掀起了一片波瀾,其背后的轉型心法是什么?
![]()
1996年,重慶監獄,一個心灰意冷的中年男人正準備自殺。一本《郝鴻峰的四個貴人》為封面文章的《商界》雜志映入眼簾。 人同命不同,自己與郝鴻峰師從清華大學同一個導師,如今一個叱咤商海,一個鋃鐺入獄,這讓自己慚愧不已。同門師兄的光環射入這名男子的心里,這本《商界》也成為了他人生的導師。 從此他日日看書鍛煉身體儲蓄能量。3年后,男子無罪釋放,回到重慶白手起家,如今已又是資產數億的企業家。 2002年以前的《商界》雜志深入人心,幾乎每個做生意的老板都會買來取經。然而在北京眾多經濟學家的眼里,這是一本很“江湖”的雜志,難登大雅之堂。 2002年以后,《商界》雜志不僅保持著全國發行量最大、發行面最廣的商業財經雜志桂冠,漸漸多了一串名號:最具市場影響力、最具廣告價值的商業財經雜志。而這個分野的背后,與一個人密切相關。 民營企業基因 1994年春天,即將畢業的趙代波準備創業,但苦于沒有經驗,他決定先找一家民營企業學習知識。5月的一次招聘會,他如愿以償應聘到一個辦公室行政的工作。 初到公司,他戰戰兢兢,生怕出現什么錯誤,老板交給他的事情他都悉數完成。當時的公司沒有相關的管理制度,趙代波發現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公司的管理制度規范化,短短幾個月就坐到了總經理助理、辦公室主任的位置。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老板沒有什么文化,視野太窄,開始有些瞧不起他。 然而,幾個月后的一次飯局卻改變了他對老板的看法,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重慶沙坪壩一個高檔中餐廳,幾位衣冠得體的政府官員正在聊天,趙代波的老板卻一言不發,一邊不停地給大家夾菜,一邊默默地聽著他們的聊天內容,“最近生意可好?”“蠻好,只是家里的老母得了重病,去了幾個大醫院都沒治好,哎,我都不曉得用啥子辦法了。”他們聊得熱火朝天,趙代波的老板卻悄悄離席打了一個電話后,輕聲告訴對方:王主任,您明天去西南醫院找**教授,他是這方面的專家,號已經掛好了,您明天帶您母親直接去就行…… 眾所周知,西南醫院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三甲醫院,權威專家號很難掛到。這個被稱為王主任的官員驚訝得張大了嘴,端起酒杯就要敬酒,趙代波的老板卻擺擺手:不好意思哈,我不能飲酒,以茶代酒敬您…… 這讓趙代波感到很震驚,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意的好壞往往直接取決于政府資源。很多生意人為了與政府搞好關系,都通過送錢送禮來走門路。而趙代波的老板卻利用自己的細致體貼,醫院、學校、警察這三個需求最大的資源完成了政府官員需求的深度滿足,搞定了政府關系。這是趙代波第一次認識到滿足“客戶需求”的價值。 接下來的日子里,趙代波更加努力地工作。他聽同事說老板以前開貨車,每天都將貨車擦得干干凈凈。后來又嗅到出租車市場的商機,從跑出租車開始,幾年下來竟擁有了三十多輛出租車,攢夠了創業資金。 趙代波開始重新認識老板,每一個老板都有他的優秀之處。如果說之前飯局的為人處世之道是情商高的表現,那么這段經歷中老板的勤奮、努力就是笨功夫了。 六年過去了,趙代波深覺民營企業生存之難,最終放棄了創業的想法。但對民營企業的興趣又難以割舍,“集商界經營之道,看商界豐富人生”的《商界》雜志吸引了他。 結緣《商界》 2000年,趙代波來到商界。初到編輯崗位,他心里有些打鼓,一同進來的有當時風靡一時的“雪米莉”作家,還有工作多年的媒體人,唯獨自己沒有任何相關經驗,能勝任嗎? 多年以后,趙代波總喜歡拿這段經歷給新同事講:正是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態,使自己這段媒體職場經歷成為收獲最大的時段。 找不到選題,他就把相關的報紙都拿來閱讀并裁減,將需要用的粘貼到一個專門的本子上;搞不清欄目的定位,他就把雜志發行以來所有該欄目的文章都通讀一遍;沒有寫作思路,他就挨個去請教編輯部的老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段時間里,走在路上,坐在車上和飯桌上,甚至是躺在床上,腦子里都盤旋著選題。 編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聯系作者,通過對歷來雜志的研究,趙代波發現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篇嚴肅的文章過后要有一個輕松的來緩沖。只有緊跟讀者的需求,雜志才有起有伏,耐看。 例如經濟觀察這個欄目主要講商界的宏觀經濟背景和發展趨勢。這個欄目必須由文筆好又專業的經濟學家來寫,一般的編輯記者寫不出來,是當時的老大難欄目。趙代波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2002年冬天,趙代波踏上了北上探訪經濟學家的道路。先與之前聯系好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達成了協議后,他又來到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唯迎教授的辦公室, “你有什么事兒嗎。” “我是《商界》雜志的編輯,我想跟張唯迎院長討論一下跟我們雜志合作的事情。” “我們不可能跟你合作的,我們有自己的雜志!”秘書冷言拒絕。 零下二十度的北京此刻飄起了鵝毛大雪,從小生長在南方的趙代波手都凍僵了。然而,他并沒有灰心。他去旁邊的商店買了個帽子,看了眼對面敞開的教室,開始一間一間地找,終于碰到了一個剛下課的教授朱善利。 “朱教授您好,我是《商界》雜志的趙代波,我想跟您討論一下跟我們雜志約稿的事情。” 朱教授聽后很感興趣,又與他的助理談了一段時間后敲定了合作事宜。就這樣跑了半個月下來,國家計委研究所、著名的博士咖啡等都成了他的作者資源。 憑借著自己超人的努力和不懈地堅持,一年時間,趙代波做到了編輯部主任,成為了當時商界上升最快的年輕人。而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已經走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如此順利,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 一天,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趙曉打電話給趙代波表示很不滿。原來他提供的4萬多字的論文被趙代波改得只剩下了不到4000字,他一氣之下說以后再也不會給商界投稿了。掛了電話后,趙代波當天給趙曉寫了一封五千多字的長信,詳細解釋了商界雜志的歷史、定位,以及為何會將文章改成如此。 幾年后,趙代波已經是《商界》雜志的主編了。一天,他正在電腦前專心研究一份互聯網趨勢報告,趙曉打來電話“趙代波,以后我的文章你隨便改,隨便用!”趙代波很驚訝“為什么?”“我同學在江西鄉下的報亭看到我在《商界》寫的文章了,你們雜志的發行量果然是全國最大,我很開心。”那一刻,趙代波感到無比欣慰。 2004年,集團決定創辦《商界評論》雜志,作為編輯部主任的趙代波和當時的記者部主任一起抽調去負責籌辦,分管領導就定位宗旨構架反復討論了近一個月也沒結果。趙代波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勾勾畫畫,半天時間就把《商界評論》的雜志框架列出來了——這個欄目構架到現在為止也依然沿用,為《商界評論》此后的順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滿足讀者更深層次的需求,趙代波組織編輯部的同事梳理了數千位經濟學家、管理學者、咨詢專家、企業高管等,挨個聯系請他們為雜志供稿,《商界評論》迅速話題高端又貼近市場的解讀而聲名鵲起。 轉型互聯網 2010年,互聯網興起,趙代波主動請纓來到當時一直虧損的網絡部門商界永道做主編。當時的商界招商網定位是為企業招商打廣告,整個網站全是廣告沒有任何新聞性,用戶體驗很不好。 一個網站如果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平臺,那么廣告的效果一定做不出來。趙代波意識到,只站在企業的角度而不能站在讀者(網民)的角度,這個網站一定活不下去。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需求,只能生產他們真正愿意看的內容,于是,規定網站的記者編輯每天必須出一篇原創。原創出來后,由于內容好,被各大網站競相轉載,短短幾個月流量就翻了一翻,SEO優化后更成為了百度新聞源。 2011年微信上線,一直注意商業趨勢的趙代波敏感地意識到,這將是移動端媒體平臺發力的起點。趕緊讓部下將商界微信公眾號做了起來。在對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永道開始建設了包含微信矩陣、網站聯盟、微博、百度產品等多渠道資源,形成了集活動策劃、軟傳播、社會化營銷為一體的專業營銷機構。 截止目前為止,永道已服務了千千氏、薇妮、美心、奇火鍋等多家企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上市,真正成為了中國招商第一網。然而,互聯網行業更新換代極快,推廣渠道的碎片化,使傳統渠道、社交媒體、移動端犬牙差互,企業的推廣變得越來越難,以致于一個發明了多項專利的企業老板感嘆:以后做產品出來自己玩算了,營銷推廣太難了! 2016年,趙代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媒體的本質其實不是新聞,而是信息的傳播媒介。在市場經濟時代,媒介應該包含兩端,一端是企業等組織,另一端則是讀者和用戶。我們應該搭建什么樣的平臺或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輕松完成營銷推廣? 帶著這個思考,他提出了新的目標: 1.將原有的商界招商網打造成一個項目服務型網站,以項目展示和交易為核心,打造項目投資交易的天貓;將商界網的影響力擴大,做成一個純內容網站,以原創內容為主,每天更新8-10條當天發生的重要的商業財要新聞;打造商界永道官網,每兩天更新一篇當下熱門爆品的傳播路徑整理文章,幫助企業品牌總監學習社會化營銷。通過以上調整,完成自有傳播平臺PC端的搭建。 2.提升網盟質量和數量,把優選網站形成考核制度,切實打造多媒體推廣網絡; 3.建立微信微博威客系統,以推廣任務發包為基礎,簽約段子手為核心競爭力,用分享模式攻破朋友圈;打造微家超市以低價優質產品為核心紐帶,通過移動互聯網大賽集聚選手,完成家庭網絡超市的全覆蓋,形成產品銷售通路; 4.建立企業自媒體聯盟,以企業自媒體為基礎數據來源,以粉絲分析為工具,打通企業自媒體互推,實現一鍵發送精準信息…… 采訪結束時,趙代波還在制定這些思路的可行性方案,他說這是未來的趨勢,他一定要做。有了這些核心資源,企業才會離不開我們。燈光下,他對著電腦,專注而認真,一家傳統雜志主編的互聯網轉型之路堅定而充滿希望。路上,他始終年輕......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