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作為國內首家主打劇院式演講的線下知識分享平臺,“造就”在近半年六場演出磨礪中,從百人的現場參與到如今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對演講內容的苛求,以及對演講嘉賓的認真篩選。 在第五期《HER》主題邀請柏邦妮之后,在本期《平行空間》也邀約巨頭田沁鑫老師,香港作家馬家輝。本期“造就”將一群跨界的精英聚集在一起。他們對意識、未知、人工智能、前沿科技、自我意識的本質充滿探索的熱情。
![]()
苑明理——彩虹天氣聯合創始人 瓦克星計劃發起人 苑明理演講主題《鑿空厚壁,得見星空》,厚壁也指我們舊有的認知慣性。他希望通過該計劃,打破原有的教育習慣。 “傳統的教育方法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能讓他們從‘發現’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人類的知識體系”。
![]()
簡里里——簡單心理創始人兼CEO 意識涉及到喜悅、哀傷、孤獨等情感體驗。簡里里,以心理學為工具,幫助探索自我的意識世界。 有的人總是在選擇一類人,陷入同一種關系,即使這段關系充滿了傷害。 心理學上將其稱為“強迫性重復”,我的老師取了一個浪漫的說法“回家”,就算以往的經歷并不愉快、但是熟悉,這種熟悉感讓人一次次“回家”。 每個人的孤單感不同,但有很多共性。中國社會經歷了太多的創傷,落在每個家庭,落腳到我們的爺爺奶奶、我們的父母身上。 我們幾代人代謝著歷史創傷,我們經歷的世界與他們如此不同。我們認為的自由、個性,則讓他們焦慮、恐懼;而他們認為的安穩,于我們是桎梏。 我想成為我自己,但又不想違背父母、產生剝離。我們這代人和父母都卡在時代的矛盾中,我們都代謝著歷史的創傷。
![]()
王健——奧博資本亞洲部的聯合創始人及資深董事總經理 諾貝爾獎得主Eric Kandel的弟子,哥倫比亞生物學博士王健,一直執著于人腦和意識的探索,“人的世界即意識的世界”,科技能將意識植入另一個生命體甚至人工智能。 你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你是你世界的唯一主宰、唯一的中心,你需要對你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負責。 到處去拜訪名師,希望在某個秘籍里面寫著自己人生的目的,這樣不可行。實際上,能回答你問題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和我的世界是啥關系? 我是我的世界。我是我的世界的唯一中心。我要為我的世界負責。
![]()
陳霖——解放軍117醫院再生醫學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細胞生物研究所特聘副教授 意識會隨著生命體的消亡而消失,人類害怕死亡,害怕衰老。哈佛大學博士后陳霖,為你揭開衰老的真相。 我們都害怕衰老。那衰老是是什么?生物學表現為結構的退行性變和機能的衰退,適應性和抵抗力減退。 病理學上,衰老是應激和勞損,損傷和感染,免疫反應衰退,營養失調,代謝障礙以及疏忽和濫用藥物積累的結果。 從社會學上看,衰老是個人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超脫現實,喜歡懷舊。
![]()
馬家輝——香港作家 香港文壇人稱馬爺,實力演講者,可以談生命、論愛情、聊電影、說教育……他在多重身份中穿梭自如,投入體驗人間百態,自成一派思想格局。 社交網絡就是一個夢。你發一個狀態,就是建一個夢,別人可以來點贊、評論、說屁話——社交網絡就是集體春夢。 現在大家都在Po照片。你不發照片,你媽也發,我媽把我小時候穿泳褲的照片發Facebook,我當時就崩潰啦。 社交平臺的膨脹,讓我們在這個時代沒有遺憾的權利。文化學中有“工具論”:有工具在時,會引誘你用。 過多累積記憶,在情感上可能是一種超負荷。要學會遺忘。 人的心,有強大的自我保護功能,比如錯覺、幻想、故意誤讀、還有遺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下去、走下去。 ![]()
田沁鑫——戲劇家,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 她用戲劇構建了一個世界,這是世界是意識的顯現,在這里,不同時空的人可以在一個舞臺對話。 我們是文化資源大國,珍貴到世界唯一。文化創新的核心是內容創新,內容要往“內”找,五千年的文化在身后呢,要先安身立命,回去拿東西。 《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做了“中國化”:前者講的是明朝皇帝的事兒,后者是倆中國青年在談戀愛。沒有做過原創的外國劇 、也不想做;要做中國人神經上熟悉的審美,中國式的故事。 我用了國際化團隊,德國的設計、英格蘭的燈光等,讓他們幫我們講述《青蛇》。這劇演到了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被列為“神秘必看劇之首”。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