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財經網 訊: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在網絡上公叫賣刷粉、刷單業務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一邊是熱火朝天漸成產業鏈的刷單業務,一邊是各大網絡平臺嚴厲打擊刷單現象的專項行動,刷單就這么在“夾縫”中求生存。各大網絡平臺時刻崩緊神經,嚴防死守,依然放走了個別“漏網之魚”,關于刷單的爭議依然在持續進行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刷單讓Uber情何以堪?
在一份阿里出具的數據報告中顯示,Uber中國的刷單率竟然高達40%,Uber平臺上有20萬的司機都在刷單,不禁讓人猜想,Uber到底讓人“刷”走了多少錢?
自從Uber進駐中國以來,Uber便在“花式刷單”的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是Uber為了快速開發中國市場而放出的巨額補貼,即當平臺針對用戶舉行一些如“拼車2.99元”,“一周三程,下周免單”等超低價拉人氣活動時,Uber會給予司機一定的補償;一方面則是司機在巨額補貼面前迷失了專車的初衷,在爆料中,有司機僅靠刷單在“巔峰”時期可月入3-5萬。這樣的實際誘惑足以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Uber禁止刷單的漏洞。
Uber似乎證明了一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家真言,在Uber一次次升級管理措施后,“司機”們也一次次的“升級”了刷單技術。從一開始的兩臺手機完成刷單,“護士”、“病人”分工明確,到如今一臺手機就可以完成,一人可“分飾兩角”。即便Uber目前已經采用了多種工具檢測刷單行為,且組建了專門團隊去監控并改進系統,但仍難以從根源上杜絕刷單行為的再次發生。
Uber CTO Thuan Pham也曾坦言:“單獨靠技術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我們的法律團隊、人員團隊和其他團隊,都會共同地去解決這些本地化的問題。”
“屢禁不止”的刷單到底讓中國互聯網蒙了什么“羞”?
Uber刷單成為各大報道中的“個例”,并不是因刷單行為本身,而是因為Uber刷單涉及金額與所占訂單比例之高讓業界咂舌。而事實上,刷單行為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個通病,一塊“毒瘤”,影響著整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特別是針對傭金返現類的APP,更是深受其害,最近胖胖生活APP也同樣受到了刷單的嚴重困擾。包括Uber、胖胖生活、滴滴在內的大批互聯網平臺深切地感受到了刷單行為對平臺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1.傭金返現被“冒領”,平臺遭受經濟損失。
2.競爭之下,必有“勇夫”,在引發平臺商家惡性競爭的同時,也增加了公司核查乃至改運營流程等非必要成本。
3.嚴重時會致公司結款紊亂,影響收支情況以及其他用戶的正常結款。
是“見招拆招”,還是“棋高一招”?
可以說,面對這么多的危害,大批的互聯網企業對刷單行為都欲除之而后快,事實上,他們也都正在摸索的路上,通過技術、運營策略等方面的改進欲將刷單灰色產業鏈從根源上分崩瓦解。
Uber:
Uber基于各種技術、大數據、機器學習、各種公式運算等方式,很多司機被成功“鎖定”,強制結束了“刷單事業”。
胖胖生活:
胖胖生活是最近受刷單影響較大的APP之一,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用線下排查與線上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胖胖生活對刷單商家的嚴厲處理方案,胖胖生活對刷單行為的打擊力度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滴滴:
報警,以詐騙罪論處。滴滴的刷單司機因刷單萬元而獲刑八個月的新聞,是對滴滴刷單司機最大的警告,也是借助司法力量打擊刷單的成功案例。
淘寶、京東等電商:
京東打造“天網”系統,嚴控刷單行為,淘寶也一直打擊店家刷單刷信譽的行為。
那么,屢屢升級的打擊力度能否讓互聯網企業“棋高一招”,最終戰勝刷單行為,或是,刷單客們依然“見招拆招”,繼續為禍“江湖”,一切都還很難說。因為Uber到現在還很難界定一個司機到底有沒有刷單,互聯網企業在打擊刷單的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而介于刷單行為本身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出臺相關法令,技術手段結合政府力量,這場互聯網平臺與刷單客的追捕大戲,或許能提前上演美好結局。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