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時代快報 訊:導讀,互聯網時代,沿襲數千年的中國殯葬業迎來了重大變革,大易孝德創新的“洞宮葬式+互聯網”問世了,中國殯葬與祭祀問題將迎刃而解!
去年年末,我偶然在殯葬業微信群里翻閱到一篇文章《巔覆傳統殯葬--洞宮葬式+互聯網》,遵照以往閱讀的習慣,做為殯葬策劃人,有關殯葬的文章一般都會瀏覽過目:……“不見墓碑林立”、“不與活人爭地” 、“一年節省8萬畝地”、“50畝地,可容40萬座骨灰”、“提供免費殯葬”……,一連串的數據及表述讓我驚訝!將我早晨剛上班的庸懶一掃而光,我不由得放大了文章的字體,重新審視這篇文章,從頭開始仔仔細細地閱讀起來. 廈門大易孝德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注冊資本金1.2億元人民幣。公司創始人沈杰斌先生是福建省漳州市人,其二十幾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周易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對陵園、寺廟以及旅游規劃有很深的造詣。主導的陵園、景區、樓盤規劃上百例,獲得業界的充分肯定與好評。在實踐工作中,其針對目前國家殯葬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成功研發出“洞穴式智能陵園”,即:“孝德教育旅游基地+互聯網智能陵園”體系,獲得了殯葬業二十幾項的國家專利。為使研發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解決政府的痛點、民眾的難點,盡快造福人類社會,沈杰斌先生選擇了具有創新型城市、生態文明城市之稱的廈門市做為公司總部。
“ 洞宮葬式+互聯網“的顛覆性創新,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一為“洞宮葬式”,二為“網視祭祀”。“洞宮葬式+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墓園墓碑林立,陰森恐怖,大量消耗土地資源,死人與活人爭占空間;以及破壞地表植被、硬化土質等不良狀況。洞宮葬式是在自然山體中開鑿隧道式空間,鏟除地表林立的墓碑,將骨灰盒集中有序地寄存在山體洞穴之中,地表保持青山綠水,把大自然的美麗保護下來,讓殯葬不破壞生態。 而網視祭祀則是另一項偉大的創新。眾所周知,每逢清明祭祀時節,因祭拜產生了交通擁堵與安全、空氣污染,燒紙引發森林火災等諸多的社會問題,大易孝德公司開發的手機“網視祭祀”可讓民眾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祭祀祖先,既便捷又環保。
綜合論述 “洞宮葬式+互聯網“的四大特點: 一、擴大存放容量,節約土地資源。洞穴殯葬是利用自然山體挖洞穴、隧道,把骨灰盒集中有序的寄存洞穴、隧道里,順應入土為安,節地安葬,變傳統的山體地表墳墓為洞穴公墓,如50畝的山體即可建設一座安放40萬個骨灰盒的新型智能陵園,而傳統的地表露天陵園安葬40萬個骨灰盒的約需5000畝土地,而洞穴殯葬可節約4700畝左右的土地,最大限度減少殯葬對土地的占用浪費。同時,由于骨灰存放實現了規模化和集約化管理,陵園開發成本大幅降低,人民群眾的負擔隨之減輕,加之洞穴殯葬不影響生態植被和地表耕作,不受土地使用年限的限制,骨灰盒能長享安寧,避免了因到期動遷或延續收費而引發的社會矛盾。采用此模式,即可對已到期的地表墳墓逐步遷入地下洞穴集中安放,恢復青山綠水,實現節地生態安葬,又可把忌諱的露天墓地轉化為孝德文化教育旅游公園,恢復地表生態,形成地下是陵園,地上是公園的格局。
二、運用科技手段,改進祭祀模式。互聯網祭祀是通過對互聯網、物聯網深度的應用,先進的播放技術可支持隨時播放逝者影像,點對點進行網絡點香、點燭、點花、點讀碑文,實現跨地域、國界遠程實況祭祀。祭祀者可通過手機看到洞穴陵園和祖先靈骨臺現場實況,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清除了“網絡掃墓”虛擬的顧慮。利用互聯網祭祀,杜絕了清明掃墓可能引發的森林火災,減緩清明期間道路的交通壓力,減輕政府的管理成本,節約公共資源,有效地提升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三、弘揚民族傳統,彰顯社會文明。“洞穴殯葬+互聯網”模式,設置了大型祭祀廣場、VIP家庭視頻祭祀室,互聯網孝德宗祠、大易孝德手機App以及“VR體驗室”,傳統與現代高科技結合,可以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習俗、不同人群的祭祀習慣,也適宜舉辦大規模集體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系列活動。結合不同城市的實際,配套建設100畝到250畝規模的中華傳統孝德文化大觀園及青少年教育基地,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節地生態安葬的重大意義,培育和樹立文明節儉,忠孝仁義,生態環保,移風易俗的殯葬新風尚。
四、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大眾。按照國家民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大易孝德公司已通過新聞報道承諾,將從每一座建成的智能陵園拿出5%以上的“墓倍”作為公益靈骨位,免費提供給軍烈屬、五保戶、失獨人員安放骨灰盒,以減輕政府由此而造成的壓力,“智能陵園”配套項目的旅游門票服務、周邊服務、儀式服務等能提供可觀的就業崗位,有益拉動內需,解決一些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成為民生福利的組成部分。
讀完這篇文章,腦海浮現出天堂般的景象:山高水長,遍地綠意蔥蔥,野花飄香,蝴蝶飛舞,孩童嬉戲,沒有墳頭包,沒有黑漆林立的墓碑,這么好的項目竟然發生在我身邊,我卻渾然不知,作為久經沙場的殯葬策劃人也太不應該了吧。其實,在閱讀文章時,我就邊讀邊自責。 從事策劃近三十年,這是我見過最優秀的行業策劃方案,也是給予消費者最實在的好處的策劃案,創始人是一位令人欽佩的策劃大師,而自己,以往的商業策劃案,充其量也僅僅是商業上的一點小成就而已,與“洞宮葬式+互聯網“相比,其利國利民,且利好于整體地球人!是能達到一勞永逸,一本萬利的效果!
死亡,是人類最平等的待遇。生死無小事,依目前國內、國外的普遍葬式,不論如何縮小節地生態葬,還是都有占地或帶來環境污染的顧慮,難于達到殯葬業標本兼治的效果,惟有“洞宮葬式+互聯網”可以解決諸多問題。
可以說,“洞宮葬式+互聯網“是殯葬業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事關你我,是一件惠及祖先以及子孫后代的公德事業,讓我們攜起手來,為還人間青山綠水、為我們逝去的先人能長享安寧,為存方寸地留于子孫耕,讓我們一起來推動這一場殯葬改革吧。(林坎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