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前沿資訊網 消息:過去的近十年,中國的互聯網支付行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從叫外賣到吃大餐,從坐公交到乘飛機,國人只要通過出示手機或者輕點鼠標,就能輕松完成支付。這背后,是中國互聯網支付行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移動支付的交易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當然,高速的發展通常會給行業監管帶來一些難題。對于互聯網支付應該如何監管,專家與業界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見。結合國際金融監管的原則和國內互聯網支付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充分利用即將成立的網聯平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國家金融穩定,促進互聯網支付行業有序競爭和發展。 使命之一:保護消費者權益 互聯網支付作為互聯網和金融結合的新興事物,首先必須明確其具有金融屬性。雖然沒有消費者和商戶面對面的交易,但從資金的劃轉到清算,都和傳統金融交易并無二致。因此,互聯網支付監管,不能離開其金融屬性。 國際金融監管向來都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己任。無論是銀行監管法律法規要求的消費者資金安全,還是證券監管法律法規要求的消費者知情權,其著眼點都在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然而,市場上某些互聯網支付機構的所作所為,卻很難讓消費者放心。據央行范一飛副行長近期在記者會上提供的信息,目前互聯網支付行業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特別是關于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甚至一些信息公開在網上買賣;二是備付金被挪用的情況一度還比較嚴重,有些機構把客戶的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個人賭博,最后導致損失。因此,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是互聯網支付的首要責任。 筆者認為,即將成立的網聯平臺會在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發揮較大的作用。目前,由于大量互聯網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既充當收單機構,又充當清算組織,使得外部無法獲取實際的消費者和商戶的交易信息。因此,通俗地說,備付金的錢應該有多少、到底付了沒有,除了互聯網支付機構自己心里清楚,別人根本甭想知道。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姓名、生日、身份證件、以及銀行卡資料,全部被第三方機構收入囊中。新的網聯平臺成立并逐步替代直連銀行的模式后,互聯網支付機構重新歸位為收單機構,所有支付機構在收單場景里發起的交易都由網聯等清算基礎設施進行清算。斷開了銀行直連,交易信息由公共、獨立的清算組織處理,互聯網支付機構失去了沉淀資金的支配權和收益權,就無法隨意支配消費者的備付金。同時,消費者的各類隱私信息也由獨立、公信的清算組織驗證和保護,減少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因此,網聯平臺的成立,與央行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相互配合,將有力地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 網聯平臺的成立,也將鼓勵互聯網支付機構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更廣泛的便利,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支付的普惠屬性,實現互聯網支付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監管目標。網聯平臺成立并實現后端的統一清算后,互聯網支付的互聯互通水平以及穩定性和安全性將有進一步提升。同時,支付機構也就從后端銀行渠道維護的重負中解脫出來,不用再與幾千家銀行去一一直連,節省了大量社會資源。支付機構由此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生態前端,放在對消費者和商戶服務的收單業務創新中,交易場景將會進一步拓展,這些對于消費者來說,實實在在的利好。 有專家學者提出,網聯的出現以及備付金集中存管的要求,使得大量互聯網支付機構失去主要收入來源——備付金利息。由于費率遠低于國外同行,互聯網支付機構可能將這些成本轉嫁給商戶和消費者。筆者認為,這樣的提法,顯然對相關法律原則和支付行業商業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首先,備付金作為交易清算過程中的臨時資金沉淀,互聯網支付機構只是備付金的臨時“托管人”而不是“所有人”。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備付金利息并不應該是互聯網支付機構的合法財產和收入來源。互聯網支付機構大多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支付寶就明確提出,客戶備付金利息歸屬仍有二異性,堅決不動這塊。其次,支付行業有個共識,就是要在“支付”之外找到其它盈利點,并建立自己的或垂直或細分的生態,單憑支付想盈利很難。因此,如果支付機構失去備付金利息后不把成本轉嫁給商戶和消費者就無法生存,那么這種機構本身也會被市場淘汰。如果這類支付機構還因此違規違法挪用客戶備付金,更應該及時被監管機構取締。再次,國外同行的費率高,是因為國外同行的傳統競爭對手——線下清算組織的費率也高。目前國內的線下清算費率已經遠低于國外同行標準,甚至在電子商務平臺等民生普惠領域比互聯網支付機構的費率還低。因此,單憑與國外同行的簡單數據比較就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說服力的。 使命之二:維護國家金融穩定 國際金融監管的另一要務就是維護金融穩定。比如銀行業的巴塞爾協議實施、系統性重要銀行認定,共同的關注點都在維護金融穩定。為了維護金融穩定,國際金融監管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透明化。 然而,目前國內大量互聯網支付機構卻走了一條交易不透明的道路。在前文提到的直連銀行模式下,互聯網支付機構將以此跨行支付拆解為兩次行內轉賬,直接隱去了交易的本質,信息流和資金流都不在監管之下。無論是從反洗錢的角度,還是從影子銀行的角度,都給金融穩定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因此,網聯平臺的成立,會將所有交易信息都暴露在央行的監管之下,有力地維護了金融穩定,并且為貨幣政策的調整提供了數據支持。 有專家學者擔心網聯平臺的壟斷問題。從業務實質而言,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銀聯、網聯、以及其它清算組織從事的都是清算業務。無論是走銀聯,還是走網聯,亦或是走未來獲得清算業務資格的其它組織,都可以實現交易的清算需求。因此,要求互聯網支付機構通過有清算業務資質的組織進行清算,保證交易透明,并不是一種行政干預的壟斷行為,因為服務的提供者并不唯一。實施上,網聯平臺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和銀聯以及其它清算組織一起參與清算業務市場,符合公共資源市場化運作這一國內外通行的趨勢,更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和發展。 使命之三:促進行業競合發展 和其它行業監管一樣,國際金融監管也重視對于市場秩序的監管。保持和促進互聯網支付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是互聯網支付監管的重要目標。清算作為金融基礎設施,在互聯網支付市場中占用極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清算平臺統一的標準和業務流程有助于行業長遠發展 互聯網支付機構各自清算,損害了與銀行合作的市場秩序。大量互聯網支付機構自創一套體系直連銀行,一家互聯網支付機構連接幾家、幾十家甚至過百家銀行,不僅接口重復,而且開設多個備付金賬戶,關聯關系復雜且透明度低。新的互聯網支付機構不斷涌入,也都走上了分頭找銀行直連之路,既重復建設又問題多多。部分互聯網支付機構還以備付金當誘餌,要挾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既壓低通道費率,又支付備付金利息,支付通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都存在一定問題。網聯作為獨立的清算組織,將徹底改變現有支付機構與銀行的連接方式,由直聯改為間聯,把支付機構都拉到同一起跑線,統一標準和業務流程,減少重復建設,降低溝通成本。范一飛副行長明確指出,網聯平臺的成立,就是為了防止各家支付機構都自建平臺系統、各自為戰,不能共享、不能互聯互通。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同的技術標準,也會造成風險漏洞。與此同時,新興的中小銀行、社區銀行、村鎮銀行也能依靠網聯為大量的普惠金融客戶提供公平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因此,統一的清算標準和業務流程理順了互聯網支付機構與銀行的關系,有助于行業長遠發展。 有專家學者只看到了某些個別互聯網支付機構的成功,就提出支付機構-銀行直連模式已經已經非常成熟且風險可控,其實還是對互聯網支付機構缺乏充分的調研。如果他們有時間深入中小機構了解他們在接入銀行時所面臨的困難和價格歧視,以及中小銀行在接入大型支付機構時所面臨的壓榨,相信他們會對這種直連模式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清算平臺有利于打破壟斷、鼓勵競爭 部分互聯網支付機構借助其市場優勢形成壟斷,損害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目前市場上某些互聯網支付機構,利用其賬戶規模優勢、技術積累優勢、以及先行生態優勢,在銀行端不斷壓低通道價格,形成對其它支付機構的成本優勢;在商戶端始終維持高費率,甚至對其它支付機構進行排他性的不正當競爭。市場份額排名前兩位的支付機構甚至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使市場失去了應有的有序競爭。舉例來說,對于排名前列的電子商務平臺,某大型支付機構憑借其高達80%的市場占用率,費率一度高達1.2%。后來另一家巨頭進入后費率開始松動,逐步下降至0.6%。但即使是這樣,由于互聯網支付市場仍由兩家寡頭主導,其費率仍比線下的相關優惠費率要高。這種缺乏有序競爭的情況,抬高了交易成本,對中小商戶非常不利。網聯作為獨立的清算組織,將把支付機構都拉到同一起跑線,統一標準統一接口統一費用。這樣,所有的互聯網支付機構將在相同的清算成本基礎上,依靠自己在垂直或細分生態的競爭優勢,集中精力服務客戶,實現市場有序競爭。這種有序競爭,受益的將不僅是個別商戶或消費者,而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平均交易成本,提高社會的整體效率。 有專家學者建議加大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市場寡頭們的鼓勵和支持,并通過行政手段限制以及清退那些容易成為行業風險洼地的機構。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因為筆者從未看過單憑寡頭就能加強市場競爭、提高消費者盈余和全社會效率的案例。目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市場寡頭們,并不是依靠監管的特殊照顧發展起來的。相反,它們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創新獲取了市場。因此,監管層要做的鼓勵和支持創新,而不是鼓勵和支持寡頭。筆者支持,對于不達監管標準或是違規的互聯網支付機構,央行應該毫不猶豫地清理整頓。筆者欣喜地看到,到1月份為止,全國清理出239家非法從事支付業務的機構,部分甚至已經移送公安部門處理。部分違規的互聯網支付機構也受到處罰。但是,對于其它守法經營的互聯網支付機構,筆者更建議監管機構能夠進一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市場優勝劣汰,而不是單獨扶持寡頭。 作為互聯網基礎設施,清算就好比是互聯網的基礎網絡。我們需要有一個標準統一、功能強大的基礎網絡,才能承載百花齊放的各類應用業務。我們希望,有了網聯提供的清算平臺,互聯網支付機構能夠像千千萬萬互聯網應用的開發者那樣,更專注地為客戶服務。誠然,擺在網聯平臺面前的挑戰,足夠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人們都在關心,網聯平臺如何能在短時間內統一業務技術標準、搭建技術平臺,以經得起各種購物節和紅包峰值的考驗?不過,按照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設初心,平臺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則,已經在最大程度融合、復用行業領軍企業的最佳實踐成果。 對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網聯平臺,我們應該有信心看到其不辱使命。(筆者為喬治華盛頓大學在讀博士 巢湛)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