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資訊報道網 消息: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有一種酒被稱為“中華圣酒”,寓意“最高智慧、最高技術、最高品格、最受人崇拜”的酒。目前,該酒的獨特技已經穿越了1500年,長盛不衰,愈加完美,深得養生人士和帝王貴族們的喜愛。 這種酒,就是竹葉青。是中華“藥酒同源理論”的活體見證者,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植物養生保健酒”。 與所有后起之秀“保健養生酒”不同的是,竹葉青酒具有淡淡的竹香、藥香和清香,三香一體,內涵極其豐富。進入口中,仿佛瞬間彌漫噴發,一直蔓延到胃中,進而,綿、甜、爽、凈、柔的滋味充斥整個身體,又回旋于喉嚨,唇齒生香,回味悠長。 郝持勝,竹葉青酒泡制技藝傳承人,全國技術能手。18歲進入汾酒廠,在父親的影響下與竹葉青結下了長達30余年的不解之緣。 初識郝持勝是在2016年的秋天,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這也是記者第一次走進“中國酒都——杏花村”,走近如雷貫耳的“中國酒魂——汾酒”釀造車間,走近“中華第一養生酒——竹葉青”酒配制車間。 “從初中畢業到現在,我只做了這么一份工作,一干就是30年,應該也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份工作了。”稍有些靦腆的郝持勝,讓人初見就倍感輕松。 初中畢業后,郝持勝進汾酒廠,跟隨父親學習竹葉青藥材的采集、甄選、識別、配伍、勾調、泡制等技法,同時,掌握了很多“察言觀色”的竅門。別的年輕人在玩樂的時候,他在辨認各種藥材,背誦各種配方,品嘗酒體勾調后的不同味道。一遍又一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學習期間,郝持勝自嘲說“吃了不少苦頭”。不僅要適應空氣中彌漫的酒氣,還要熟悉每一種草本的習性,臨汾、太原,甚至北京的新華書店,酒廠資料室里的釀酒、配伍、中醫中藥方面的書籍等等,基本被他翻了個遍,并很快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嚴師出高徒,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郝持勝順利地接過了竹葉青酒泡制技藝的衣缽。 郝持勝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是有一點冒險,但至少,不會后悔。”他常說,做酒當如做人,要像這千年的竹葉青酒一般,不浮躁,不喧囂,褪盡鉛華,開瓶綻香。 竹葉青酒的古法技藝,是歷代師傅們傳承留下的瑰寶,包括明末清初大醫學家傅山的改良,包括當代數學家華羅庚的統籌法,等等,都使竹葉青技藝的創新效果,一次比一次明顯。對竹葉青始終抱有敬畏之心和赤子般熱忱的郝持勝,對數千年心口相傳的竹葉青泡制技藝,也有了自己的新想法。 在優秀傳統技藝和口感的基礎上,如何適應當代消費者的口味?郝持勝深深感到自己身上責任重大,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自己,向竹葉青泡制技藝的最高峰探索求進。 近年來,郝持勝對竹葉青酒泡制工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依靠多年的經驗積累,精益求精對竹葉青酒的配伍秘方多次加以改進和創新。 “秘方的使用必須不斷探索改進,才能保證酒的品質、口感不變。”郝持勝說。竹葉青的秘方在銀行的保險柜中,如今,這個保險柜里的“秘密配方”,還在不斷增加,讓竹葉青酒泡制技藝不斷延續并日趨完善,這是他作為傳承人必須完成的責任和使命。 憑多年的研究經驗和成果,郝持勝認為:竹葉青要想與時俱進,繼續名垂青史,藥材的采集和選擇第一位的,每一種藥材的產地、采摘時間,都影響到藥性;第二,藥材的配伍比例要恰到好處,不能出任何差錯,哪怕一丁點兒的差錯,酒的品質就會受到影響,酒的口感、色澤都會出現問題;第三,基酒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是山西產的優質汾酒,這里是竹葉青酒的發源地,離開了汾酒作基酒和杏花村當地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釀制出正宗的竹葉青酒。 如今,在傳承父輩職業精神和傳統技藝的同時,郝持勝還擔負著竹葉青酒生產的質量控制、工藝研究和竹葉青酒的母液配伍及產品研發與試驗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攻關等工作。并承擔起“竹葉青酒藥液制備QC”攻關任務,參與和主導了由普通竹葉青酒到高端竹葉青酒的研發和藥材配方訂制,負責了糖源變更技術公關、主導“國寶竹葉青酒”藥材配方和“竹葉青酒博覽會95周年”高端紀念產品“國釀45度竹葉青酒”的研究。 郝持勝不僅解決了竹葉青酒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獲得了10項省部級以上的榮譽,而且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三十年如一日,郝持勝將自己大半生寶貴的青春年華,都交給了汾酒、交給了竹葉青。這種“承得了古法,創得了新學,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的精神和意志,讓我們尊敬。 當記者問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靦腆地說道:“當滿頭白發時,能看到自己奮斗一生工作過的場景,能看到后繼有人,能聞到竹葉青的味道,這輩子就值了……” 對于郝持勝來說,這是一份充滿了驕傲和神圣的工作,每一分成就,都是這家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華圣酒”所賦予的。面對這份厚重的饋贈,郝持勝從誠惶誠恐到嫻熟創新,取百草精華,釀瓊漿玉液,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傳承與創新,回答了先輩們的托付。 郝持勝的生命與竹葉青酒融為一體,相依為伴。他用自己一生的堅守和創新,書寫著潮起云涌的“匠心追夢”。(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五,更多精彩請搜索“汾酒1510系列之+文章序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