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lián)盟 據(jù) 中國資訊報道網(wǎng) 消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圣賢們?yōu)?ldquo;大學”下過這樣的定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是“大學問”的三大綱領,也是劃定一門“大學問”應具備的三個標準與要求。 “明明德”,簡而言之,就是弘揚光明的品性,屬于內(nèi)心源點; “親民”,同“新民”,是通過弘揚光明的品性,讓人創(chuàng)新圖強,成為更好的自己,以新我覆蓋舊我,屬于努力過程; “止于至善”,指的是達到完美的境界,屬于偉大的目標。 古往今來,能夠稱得上“大學問”的,無不如是。 2010年,汾酒集團提出了“汾酒學新思維”概念,正式將“汾酒”列為了一門“學問”。 “汾酒學”符合“大學問”的三大綱領嗎? 答案是肯定的。
“汾酒學”的“明明德” 一件事物要想成為“大學問”,首先要有好的品性,然后弘揚它。“品性”與“起源”有關。因此,《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弘揚品性,是“格物”與“格心”的開始,屬于“本源性”的研究學問。“本源研究”是大學的基礎和使命,只有把“本源”研究透,人類才能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教化明德,最終推動社會進步。這是大學存在的邏輯和價值。 古人還認為:“本源性”不好的人或物,不應該放在“大學”里教化,而應該放在特殊的場所(比如監(jiān)獄、訓誡所、醫(yī)所等)里診斷教育,使其強制改變。在古人眼里,“大學”應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至善之學”。 一件事物的研究,能不能進入大學教程,或者,能不能獨立成為一種“學問”。要看有沒有“本源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創(chuàng)造了什么?引領了什么?倡導了什么? “汾酒學”的“本源研究”可以從“中國酒及風格(香型)的起源”入手。 800萬年前,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黃河流域及黃土高原的土層里誕生了一種由“植物孢粉”和“種子孢粉”組成的自然香氣——清香。這種香,居然與一瓶酒有關。
6000年前,黃土高原的東部,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種釀酒的陶器——小口尖底甕。1982年秋,當這個器具被發(fā)掘出土時,文物專家們破解了一個驚天秘密:小口尖底甕是中國“酒”字的象形與起源。 …… 汾酒為什么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酒”?為什么起源于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汾酒的“本源性”(品性起源)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清香為什么是“中華母體香”?與中華民族的肌體、味蕾、性格、文化等到底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也就是說,汾酒完全具有了“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研究價值。這無疑是汾酒的第一門“大學問”。 “汾酒學”的“親民” “汾酒學”以“新我”覆蓋“舊我”的努力是全方位的,從技藝層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汾酒釀造技藝的千年傳承與時代創(chuàng)新;從思想方面來看,可理解為“新思維”超越“舊思維”;從研究層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汾酒學”涉及到的學問多元并包。 自杏花村釀造出了中國第一甑白酒開始,綿延千年而不絕,原因就在于其不斷地在實踐中完善與改進釀造工藝,在適應變化著的客觀條件的基礎上調(diào)整釀造技藝,并將之上升到理論層面,再對實踐進行指導。 從唐朝蒸餾技術的發(fā)明,到宋元蒸餾技術的成熟,從獨有的隔離式地缸發(fā)酵工藝,到醫(yī)學家傅山、微生物學家方心芳、食品發(fā)酵專家秦含章、數(shù)學家華羅庚、高級工程師趙迎路等諸多學者專家,為汾酒釀造技藝的創(chuàng)新做出的卓越貢獻等。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汾酒1510”秘籍——即“一個軸心、五度品格,一清到底、十必秘訣”品質(zhì)工藝體系。 汾酒的“新思維”是全方位的,既然是一門學問,必然是有其包羅萬象的研究對象。對于一瓶酒來說,蘊藏的學問絕不簡單,汾酒涉及的“學問”越是廣博,“新我”就越能科學地覆蓋“舊我”。 “汾酒學”研究的內(nèi)容,可謂波瀾壯闊而又細致入微:從品質(zhì)的角度來說,需要研究環(huán)境學、天文學、生物學、醫(yī)學、化學、物理學等;從品牌的角度來說,需要經(jīng)濟學、社會學、哲學、經(jīng)學、心學、文學、美學、音樂學、政治學、戰(zhàn)爭學等;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需要研究“世界史與中國史”等;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需要研究廣告學、傳播學、新聞學等,不一而足。 無論品質(zhì)體系的形成,還是包羅萬象的學科研究,“汾酒學”的“雙核”永遠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品牌,從古到今能堅守6000年,依然生生不息,生機盎然,從未有過間斷,這在全世界是一個奇跡。如果不能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恐怕早已灰飛煙滅。這才是“汾酒學”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這無疑是汾酒的第二門“大學問”。 “汾酒學”的“止于至善” 世間雖無完美,但卻可以無限接近于完美。“汾酒學”要達到的完美境界,就是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健康好生活”。 事實上,白酒作為一種具有物質(zhì)與精神雙重屬性的存在,其使命就應該是“正心誠意,去惡存善,修齊治平,追求完美”,最終,為股東,為員工,為行業(yè),為社會,為國家,輸送并造就“良知與信仰”。弘汾酒之正能,盡一企之力量,實現(xiàn)事業(yè)上的“止于至善”。這也是7年前,汾酒提出“酒魂信仰”價值體系的初衷。 今天,中國正在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新常態(tài)”和“中國夢”正在重鑄中華民族的工匠之路和精神信仰。對于白酒行業(yè)來說,在相對富裕、文明、進步的社會中,消費者不斷增長的“多元需求”,與白酒曾經(jīng)大行其道的“單一商俗文化”之間的矛盾,正成為白酒領域的突出矛盾。因此,以“止于至善”的產(chǎn)業(yè)情懷和高尚精神,來重構白酒產(chǎn)業(yè)價值和消費文化,傳遞中國正能量,引導新的消費潮和價值觀,已經(jīng)勢在必行。 大多數(shù)學界人士認為,“汾酒學”追求的“止于至善”的境界,不僅僅是一家企業(yè)追求的一種內(nèi)圣外王的事功境界,更是代表了整個白酒行業(yè)、甚至整個商界的心聲和追求,也是一個時代的心聲和追求。 這無疑是汾酒的第三門“大學問”。 可以這么說,“汾酒學”將為中國酒文化的變革和體驗帶來一股新風,為中國白酒產(chǎn)業(yè)的未來轉(zhuǎn)型,提供了最有深度的價值命題。 未來,中國“治酒人”只有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大學問視角和大學問格局,以全世界獨有的“生態(tài)發(fā)酵釀造技藝”,站在“人體生命健康”和“東方文化自信”的高度,揭示“中國酒的本質(zhì)”,才能完成中國白酒的價值重構和救贖之路,引領中國白酒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健康大道。(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九,更多精彩請搜索“汾酒1510系列之+文章序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