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嘉豐瑞德 訊:市場上琳瑯滿目的理財產品經常讓一些投資者挑花眼,不知道該選哪個。有時,如果碰上個說服力比較強的產品經理或是銷售人員,那投資者就很有可能選擇他所推薦的那個產品了。 但理財產品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這個完全是買了之后或者是到期后才知道,很多產品往往并不如推薦時說的那么好。因此,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資深理財師提醒各位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以下幾點不容忽視: 1、不能只看高收益 為了吸引投資者購買自己的產品,很多機構都會將產品收益進行突出,尤其是一些收益較高的產品,更是如此。
但高收益并不代表這個產品就值得購買。很多高收益產品的背后,實則是一個個騙局,比如中晉、e租寶、各大跑路的P2P平臺等,都是典型案例。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還是要選擇更為穩健的產品,如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諾亞方舟NPA投資計劃等,保證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2、預期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 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都會標示“預期年化收益率”,看到這個詞,很多投資者會誤以為那就是到期后拿到手的實際收益。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部分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并不能達到“預期年化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 此外,嘉豐瑞德的理財師指出,“預期年化收益率”也不等同于“收益率”。假設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投資10萬,投資期限為60天,到期后的收益不是5000元,而是10萬*5%*60/365=821.92元。 3、看清募集期限 募集期是很多投資者會忽略的地方,有些投資者以為當天簽約第二天就可以計算收益,其實不然。 如果理財產品上標明了募集期為4月1日-4月20日,4月21日成立,那就表示產品要到21日才開始計息。如果提前購買,很有可能錯過其它的投資收益。因此,投資者一定要仔細看產品說明,看清各種期限。
4、注意管理費、手續費等費用 經常會有投資者發現,盡管收益率確定,但產品到期后自己拿到手的收益還是會變少,這是怎么回事? 實際上,很多產品都會有管理費、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收益變少就是因為扣除了這些費用。提醒各位投資者,在投資前還是要問清產品有哪些額外的費用需要支付,讓自己心中有個底,那可以估算一下投資該產品是否劃算。 為了找到一個更合適的產品,也為了讓自己的資金不“打水漂”,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多關注以上幾點,切勿忽略。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