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評價當當? 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評價一個企業。 “海航系將收購當當”的消息傳出后,各種聲音鋪天蓋地:有人為當當感到惋惜,有人盤點當當如何錯失時機,有人拿京東甚至亞馬遜跟當當比較…… 我們很可能在犯一個錯誤,即用“做大做強”的唯一標準在評價當當,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從市值與規模上看,京東做大做強了,相比之下當當遜色許多,所以京東應該收獲掌聲與鮮花,而當當只能得到惋惜與批評。 但是,做大做強是評價企業的唯一標準嗎?顯然不是。 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企業。不同企業基因不同,使命愿景價值觀不同,發展路徑不同,商業模式不同,客戶群體不同……自然不能用唯一標準來評價與比較。 ![]() 雖然京東與當當共同的商業行為是賣書,兩者之間也有競爭關系,但前者賣的是商品,追求“多快好省”,花重金自建物流,為用戶創造極佳的購物體驗;后者賣的是文化,把好書推薦給用戶,發起文化公益活動,為作者討稿費、降書號費以及打擊盜版,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文化自信,讓文化人有尊嚴”。 兩種不同的出發點與邏輯,落腳于市場終端就是兩種不同的用戶體驗,京東是更好的購物體驗,當當是更好的文化體驗。正如當當網創始人俞渝所說,賣家電當當不如京東,賣書當當“杠杠”的。 兩種不同的出發點與邏輯,落腳于財務報表就是兩種不同的業績指標,京東擁有千億營收與較少的利潤,當當擁有百億營收與較多的利潤。 兩條截然不同的產業賽道,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高低之分沒有意義。全品類大規模的京東是好公司,深耕圖書文化產業的當當亦是好公司。 引發輿論還在于“當當將被收購”這條消息本身。“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的論斷是企業界長久以來的討論。李國慶、俞渝夫婦兩人創立當當19年,公司控制權很可能隨著股權交易旁落他人,這樣的故事似乎令人惋惜。但這就意味著企業經營失敗了嗎?很明顯,也不是。 從時間維度看,企業與企業家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基業長青與百年老店,是很多企業家做企業的目標。然而,一旦放大時間維度,人們通常會忽略兩點:其一,企業壽命可以遠大于企業家的職業生涯甚至人生壽命;其二,某種意義上企業家很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局限。 ![]() 就企業家本身而言,這樣的認知需要格局與胸懷。其實這就是俞渝所說的,當當網的前綴與后綴,不必永遠掛著李國慶或者俞渝。股權層面發生變化,反映了我們這個年代的選項越來越多。即使交易完成,當當被收購,這也是公司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對于李國慶夫婦,當當也不是他們人生的束縛,并不意味著兩人的創業歷程就此止步。 如何評價當當,取決于我們的評價標準,而我們評價企業的標準,又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我們做企業的目的。如何評價當當被收購,取決于我們的遠見與胸懷,而我們的遠見與胸懷,又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我們創立的企業能夠走多久走多遠。 如果一家公司消失了,這個世界會失去什么?這是微軟CEO納德拉在帶領微軟轉型時自己問自己的問題。答案其實就是公司存在的價值,答案本身也一定是豐富多彩的。 來源:商界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