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兩會已完美閉幕,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政策動向、代表委員們的議案、提案方向,都將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風向標,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今年“兩會”,有關新能源車的議案、提案中,“立法”、“機制”、“體系”、“法規”和“管理”這樣的詞,相較于往年來說,更加頻繁地出現,而類似于“補貼”這種前幾年被提及的高頻詞,在今年的“兩會”上,出現的比例卻陡然下降。這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經歷了先期的“普及”期后,正在慢慢進入“規范”期。 過去五年,國家重拳整治大氣污染,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同時,不斷提高燃油品質,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在此基礎上,報告關于2018年的工作建議中,第四條提出“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此間一項內容正是“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報告提到今年目標時指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我們可以預判:國三乃至國五柴油貨車或將大范圍的加裝DPF,以利于提高尾氣排放水平;針對一些老舊車輛,各地或陸續出臺補貼,以促進提前報廢國三甚至國四車型。 今年,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新能源汽車與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材料等產業同時被“點名”,國家對其重視程度之高可見一斑。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過程將被加速縮短,這同時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未來的新能源車市場必定會形成“大浪淘沙”的格局,占據先發優勢的優質新能源車企將迅速突圍而出,做大做強。把新能源汽車租賃納入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規劃,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帶到今年全國兩會上的建議之一。趙皖平建議,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探索建立包括停車優惠、用能優惠、減免高速公路過路費等刺激租賃的消費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初創租賃企業予以稅費減免或優惠,對新能源租賃汽車給予加速折舊等折舊優惠政策。 從此次“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來看,代表們已經關注到新能源電動車在細分領域對傳統汽車的“滲透及替代”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開始呼吁相關政策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待相關政策落地,像五龍電動車這樣,在細分領域占據先發優勢的新能源車企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機會。 仔細梳理此次“兩會”代表委員們的相關議案、提案、建議不難發現,代表委員們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關注問題不斷深化,但歸根結底還是兩點:如何解決充電問題、如何提升續航里程。據統計,今年,在10個關于新能源的提案中,有6個都是有關電池方面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提出加快基礎充電設施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合眾汽車創始人、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方運舟提出加大農村充電補貼。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李祥斌提出加快研發鋰電池快充技術。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藍閩波:進一步優化電池梯次利用和儲能應用的補貼政策。毫無疑問,這些議案、提案一旦落地,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利好不言而喻。舉例來說,在代表委員的連年呼吁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在不斷推進。 據中汽協統計,截至2018年2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244023個,較1月新增公共類充電樁66053個。從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7746個。以這樣的速度,相信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很快便不再是問題。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表示,現階段工信部正抓緊確定國家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后的占比,2019年、2020年兩年的占比要分別達到8%、10%。這一目標遠超此前預計的5%、6%的市場占比。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這意味著自2018年起,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增速均將大幅提升,今后三年行業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未來的商用車領域中,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科技可能迎來更迅速的發展。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