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日報·中國新聞廣西桂林訊(記者 潘超平 唐曉寧 張晨煒)4月17日,在桂林召開的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推進會上,桂林市人民政府及相關單位與12家企業簽訂了合作意向,投資額近1000億元人民幣,正式啟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右一)、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南平(左一)、中共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中)在主席臺上。唐曉寧/攝 此次大會由科學技術部、廣西自治區政府及中共桂林市委、市政府主辦,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南平出席并致辭。會議宣讀了國務院關于同意桂林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林市委書記、桂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秦在講話中表示: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迅速推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努力爭當可持續發展排頭兵。桂林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題,建設經濟繁榮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百姓殷實安康的可持續發展樣板城市。 ![]() 桂林市人民政府及相關單位與12家企業集體簽約近1000億元人民幣,圖為簽約現場。唐曉寧/攝 桂林是于今年2月13日獲國務院批復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同時獲批復的還有太原和深圳。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將按照《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要求,重點針對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問題,集成應用生態治理、綠色高效農業生產等技術,實施自然景觀資源保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文化康養等行動,統籌各類創新資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適用技術路線和系統解決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對中西部多民族、生態脆弱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示范效應,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實踐經驗。 ![]() 諸位領導見證簽約儀式 唐曉寧/攝 創新示范區建設有著重要的背景意義。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同各國領導人一同通過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推動落實該議程,2016年12月國務院出臺《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明確中國將在“十三五”期間創建10個左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創新示范區建設要求發揮科技創新對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形成若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的現實樣板和典型模式,對國內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對外為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 ![]() 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啟動儀式 。唐曉寧/攝 ![]()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南平、廣西自治區副主席黃俊華、中共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等在主席臺上親自啟動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儀式。 唐曉寧/攝 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人口520萬。桂林是百越之地,戰國屬楚,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開掘靈渠,溝通湘漓兩江,統一中國,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從此有了“桂林”這個名稱。桂林建城歷史已有2000多年,歷史上長期為廣西政治中心,有“西南會府”之稱。并成為“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桂林區位優勢突出,現在已形成航空、鐵路、公路、水運“水、陸、空”交通網絡,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桂林不僅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城市,而且是廣西重要的高等教育集聚區,現有各類高校13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獨立學院3所;還有中區直科研院所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