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備受關注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授權決定將延長二年至2020年2月29日,引發投資者對A股市場風格轉換的猜想。所謂注冊制改革,其實就是IPO市場化,或者稱一級市場“去行政化”,這一創舉也是A股“市場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為何要進行IPO注冊制改革 對于此次注冊制延期,其實業內人士都看得明白,注冊制延期是預期的事,官方也表態,注冊制早晚要推行的,只不過把期限往后挪了,現在是短痛變成了長痛。
其實,早在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正式宣布了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到了2015年上半年,股民苦苦等待了七年之久的大牛市開始加力,為了保護這一場來之不易的大牛市,證監會有意推遲了注冊制改革的進程。2015年下半年的大股災,A股又被迫暫時中斷了注冊制改革。時至今日已整整三周年,A股一次又一次錯過了推進注冊制改革的絕佳機會。 至于為何要進行注冊制改革,市場專業人士一致認為現行的核準制帶有濃厚的行政性色彩,導致股票發行價格非市場化,造成一級二級市場的嚴重不對稱,長期以來對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并且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咎于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設,由于監管層放任市場的大規模尋租和財務造假,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往往被動接盤。 嘉豐瑞德資深理財師高子惠表示,保護投資者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感知風險壓力、學會自我保護。正視風險、管理風險,學會“用腳投票”,只有市場化機制能夠教會他們這一切。因此,推行注冊制改革,才是從制度根源上真正地保護中小投資者。 IPO注冊制改革深受市場期待 IPO注冊制改革雖然授權延期兩年,但是深受市場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期待。因為注冊制的實質就是IPO市場化,通過制度設計讓市場主體各自歸位。確切來說,作為證券市場改革重要的一部分,注冊制是“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體現之一。
而未來注冊制的實施效果也得到了市場的樂觀預期,因為注冊制客觀評估了公司的上市資質,能夠達到改善股票市場結構的重要功能,而市場估值也將因此走向合理化。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一級市場的各大企業來說,實施注冊制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和退出制度,能夠加強上市企業的治理方法與資本市場的契合度,使A股市場進入更為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 而對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由于缺乏信息優勢,在投資過程中往往進入被動接盤的局面。因此,完善股市機制才是對中小投資者真正的保護,而國內A股的結構性問題在于,一級市場具有高度的權利和信息優勢,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由于處于信息端劣勢,能在股市中分享企業市值增長紅利往往是小概率事件。 因此,嘉豐瑞德資深理財師高子惠建議,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專業理財機構進行投資。一方面通過專業機構的風控體系規避投資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機構的信息優勢和投資經驗為資金保駕護航,實現理財投資的穩健增長預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