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宜興的紫砂陶是世界陶瓷藝術門類中的一朵奇葩,其源于宋代,歷經明清兩朝的不斷發展完善,如今日臻完美。而眾所周知,紫砂壺優點是透氣性好,泡茶不易變質發餿,機械強度較高,注入沸水不會漲裂,導熱系數低,壺身傳熱緩慢,保溫性能優異。說到紫砂壺,不甚了解的人以為都是紫色的。而紫砂泥料似幻如真,才知紫段紅拼,又悉清水降坡。說一千道一萬,市面常見無非紫泥、底槽清、清水泥、段泥、紅泥、朱泥幾種。但是,即使是資深的紫砂愛好者,可能也沒有聽說過“白泥紫砂壺”,或者聽過但沒有見過。那究竟什么是白泥壺呢?科治好來告訴你。

白泥壺,在清代的某一時期十分流行,申錫,鄧奎等名家愛用此料,現存不少白泥壺歷史名作。
白泥屬單純的粉砂質鋁土質粘土巖。主要產于丁蜀鎮洑東大潮山、白泥山和南山一帶,黃龍山等地也有少量產出。
礦料外觀呈淡青白、灰白色致密塊狀,較軟易碎,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部分礦料有受夾層大紅泥影響形成的淺紅色狀。
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一般,成型制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80~1200℃左右,收縮率3.5%左右。
燒成后呈白色調,胎質比較堅結,表面平整光潤。經一定的高溫呈淡青白色調。
但其實以現代紫砂的觀點來看,嚴格上說白泥非正統紫砂泥。現多見于假本山綠泥和假朱泥的調配,其作用可降低窯燒溫度和減少成品變形率。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因為一些功能上原因和審美上的變遷,白泥漸漸淡出紫砂舞臺,而作為實用器的主要用料,比如藥罐,砂鍋等。
幾年前曾有人開始炒作此料,起了許多令人心動而美麗的名字,比如:定窯白,珠光白,象牙白,月光白等等。
科治好認為,不用白泥做壺可以視作是一種工藝的進步,市面上常見的泥料各有優點,比白泥的親茶性要好得多。況且除了少部分炒作白泥的人,幾乎也沒有人拿白泥做壺了,因此,白泥壺也比較難買。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