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隨著去杠桿、限錯配、去通道等強監管措施的推進,M2和社會融資增速放緩,地方隱性債務風險逐漸顯露。而隨著各種銀信業務的規范,理財增速也將面臨大幅放緩。 據權威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廣義貨幣M2增速維持在8.2%-8.6%的較低增速區間波動。5月末狹義貨幣M1同比增速6%,較上年末大幅回落了5.8個百分點;人民幣存款余額增速8.9%,而貸款余額增速12.6%,存款增速持續較大幅度低于貸款增速,導致銀行流動性壓力加大和可用資金緊張。 嘉豐瑞德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冉文君表示,融資適度收縮有利于穩杠桿,但融資收縮過快卻會對實體經濟帶來一系列問題甚至風險。而我國采用的是主動去杠桿政策,結合“緊信用”與“寬貨幣”,通過債務收縮來去杠桿。因此,今年社會融資市場仍有下行壓力。 投機泡沫始于市場沖動 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上都有過投機泡沫。只要一個概念被炒作起來,短期內總能吸引大量風投跟進。尤其是BATJ創造了互聯網神話之后,國內各大風投開始尋覓下一個可能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公司,義無反顧地進行一輪又一輪投資試水。
但是,泡沫終究是短期形式,長期來看需要有各種扎實的基礎作為支撐市值的因素。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熱衷于融資的浮夸型企業難以辦到的。 從市場表現來看,股價的飆升往往伴隨買家的炒作,同時風險投資也樂于在其中追漲殺跌。而市值泡沫往往會導致企業家無視企業成長的常識,舍本求末追求市場份額的無限擴大。 因此,融資的額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市場上資本太多,企業融資不費吹灰之力,就會導致很多企業靠補貼形成的低價維持市場份額,各種打價格戰導致市場進入惡性循環。而一旦市場上資金不足,那么依靠融資燒錢生存的公司就面臨生存危機,很多項目都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正常運作。 去杠桿環境下企業的融資之路 從融資規律來看,企業創辦初期往往是虧損期,公司依賴于風險資本,尤其是首發股票所募集的資金來支付開銷。但一些公司長期以虧損經營來能夠獲取市場份額,屬于燒錢搶市場的邏輯。 而市場一旦打開之后,那些能講故事的企業往往能夠占據資本優勢。比方,科技公司的估值遠遠超過實體經濟企業,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從業者的收入更是普通企業職工的數十倍,這些都是估值泡沫帶來的行業利好。 但是,即便是資本市場吃香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也會遇到瓶頸。尤其是進入2018年之后,經歷過太多CEO承諾投資人的預期未兌現,互聯網公司“市場大、增速快”的故事已經明顯講不下去,資本市場已經不相信。 而這就是所謂的“投資風口已經過去”。無論過程多燒錢,但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概念也許是未來,也許只是講故事,但是風口一旦起來,誰都不愿錯過機會想要進去賭一把。資本都是逐利的,是資本的逐利性導致了泡沫,而如何讓市場恢復理性,卻需要國家搬出經濟調控措施。
在經濟調控措施中,有好幾種工具都可以調節市場泡沫。比方,主動去杠桿就是今年實施的政策之一。通過減少貨幣總量,提升融資成本從而降低杠桿發生的可能性。而杠桿一旦降低,市場上的熱錢就會減少,利率就會上升,利率一上升就會降低資金運轉的速度,很多企業的估值自然就會下降。估值下降后,市場投機熱情就會退卻,自然會迎來理性的投資意向。 風口行業不一定是投資“香餑餑” 如今,一些投資人特別迷信熱錢的風口慣性。認為目前區塊鏈是風口,短期內會迎來大幅市值增長,投資該領域一定會得到理想的回報。 嘉豐瑞德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冉文君提醒,如今區塊鏈行業屬于金融行業中最新興的領域,大量風投都在支持初創型區塊鏈企業進行運營研發。但是國內區塊鏈行業仍然充滿投機色彩,ICO發行的真偽以及區塊鏈核心技術的突破依然是該行業的痛點。因此,投資者最好尋求專業的投資咨詢機構進行資產配置咨詢規劃,盡量避免根據市場喧擾的聲音進行自我判斷。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