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張膠東 馬飛宇 陳愛民)6月30日,中交三航局三公司承建的南通通海港口正式開港。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江蘇省交通廳副廳長丁軍華、三航局總經理馬衛星、三公司總經理尹建兵出席了開港儀式。 南通通海集裝箱港區岸線長2478米,規劃建設7-8個7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本期建成的一期工程岸線長985米,建有3個7萬噸級泊位及1個5000噸級內檔泊位,建成堆場39萬平方米。時間緊,標準高是該項目建設的特點,工程計劃的周密性關乎項目建設的成敗,項目建設沒有“容錯”的空間和時間。三公司和兄弟單位港灣院聯手合作,利用港灣院技術優勢,結合公司在碼頭建設上的施工經驗,在局內率先在通海碼頭引進BIM技術,利用該技術對項目建設的全方位可視化模擬技術項目管理。項目一次性投入大量船機設備形成施工高峰局面,10個碼頭作業區,3個引橋作業區去投入3艘打樁船、2艘攪拌船、4艘起重船和若干運輸船同時作業完成2304根PHC管樁的沉樁任務,項目部利用BIM技術的模擬功能,提前模擬出來碼頭作業區域的作業信息,提前安排優化船機設備配置,成功實現每艘打樁船每臺班高于往常3根管樁高速度,未出現漏打、偏移情況的優質施工。施工進度的模擬功能還為項目建設增加強了理性判斷力,將項目未來進度安排的瑕疵提前暴露出來,在一次進度安排中,由于分工不同,負責碼頭平臺面板施工技術員將工期安排在了碼頭橫梁之前,BIM的進度模擬技術第一時間將錯誤呈現在主管生產項目領導面前,避免了信息不對稱造成“等工序”情形的出現。 新技術的“一體化”和“優化”功能為項目管理增加了一雙“慧眼”,由于碼頭排水口設計誤差,項目42個面板出現尺寸不能契合的情況,傳統施工經驗下,每個面板是單幅圖紙,正負0.3米的誤差很難發現,但是一旦按圖預制結束后將造成安裝不成功需要返工的危險,項目部在BIM技術的3D對圖紙功能中將分散的圖紙整合到一起,以整體眼光發現了誤差,及時優化設計,避免了巨額損失。碼頭變電所位置處沉樁密集,原設計圖紙也存在誤差,按圖施工會出現最可怕的“碰樁”現場出現,返工費力費時,同樣利用BIM的可視化技術進行碰撞沖突檢查,將所有信息整合到同一模型中,對碼頭進行全面檢驗,通過空間三維細節的審查,提前發現了結構碰樁等問題不少于30處,并將所有問題反應給項目部在施工前進行設計變更,以最實際的方式減少施工返工,實現了降本增效。 項目部創新思維,強化安全管理,創新使用的“碼頭橫梁施工安全模塊化防護裝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傳統的碼頭橫梁施工是在作業面旁加裝走道板和防護欄,作為臨邊防護和作業通道,但防護欄從安裝到拆除工序繁瑣,也極易造成欄桿組件損壞,材料損耗率高,而且穩定性差。項目部將防護欄和走道板在岸上焊接成一體,再用起重船將防護裝置吊到水上預留的鋼筋和木方上安裝,不僅大大節約了傳統臨邊防護裝置施工時間,縮短了無臨邊防護作業的空白期,而且最大限度降低了安全風險,確保施工中未發生一起人員落水事故。模塊化的防護裝置在減少安全隱患、縮短施工時間的同時,在降低成本上也是成果明顯。原單榀橫梁的安全防護安裝、拆除需要32個小時才能完成,而優化后的方案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據測算,累計節省871個工作日,直接節省用工成本26萬余元。而且每榀橫梁的安全防護材料費用可減少10%,還可反復使用。創新的工藝保證了項目的安全生產,也提升了項目效率,成為項目部的一大亮點,項目部也成功獲評為2016年度江蘇省水工建設領域唯一的平安工程。 項目按照綠色、環保、節能、科技的要求,通過岸電系統、雨污水全覆蓋系統、油改電系統等專項設計,著力建設長江流域標桿性集裝箱港區,打造沿江集裝箱運輸內貿樞紐中心、近洋集散中心、遠洋分撥中心。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