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的營商環境是深圳一直以來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共深圳市委提出的走在最前列、勇當尖兵要求,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7月19日,深圳市政協召開六屆十八次常委會議“深圳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專題協商會。市委書記王偉中到會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并講話,市長陳如桂向市政協常委通報了深圳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王偉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六屆十次全會部署,同心同德、同頻共振、同向同力,為深圳“走在最前列、勇當尖兵”凝聚智慧和力量,不斷開創經濟特區工作新局面。 市政協主席戴北方強調,市政協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市委全會精神,展現新氣象、拿出新作為。
深圳市政協六屆十八次常委會議“深圳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專題協商會現場
市委書記王偉中到會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并講話
市長陳如桂向市政協常委通報了深圳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市政協主席戴北方主持會議 會上,多名政協委員根據今年重點調研成果,詳細剖析深圳市營商環境現狀,中肯地提出問題,并積極建言獻策。到了重點發言環節,5位委員先后發言。其中,劉志雄委員第一個作重點發言。
劉志雄委員 (市政協常委、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會長、三諾集團董事長) “產研、產融、產城”三位一體 構建智能產業創新生態
陳紅天委員 深圳、香港、倫敦營商環境比較
王文銀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正威集團董事局主席) 關于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幾點建議
陳志列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為營造國際化的法治營商環境再闖新路
趙振拴委員 (市政協常委,深圳海關黨組書記、局長) 對標國際一流 補足差距短板 助推深圳外貿營商環境再優化
發言中劉志雄委員重點談到了對深圳如何抓住機遇實現蝶變和引領的思考,他建議以“產研、產融、產城”三位一體構建智能產業創新生態。
過去,深圳抓住了四次機遇從而實現騰飛,現在深圳正面臨第五次發展機遇:工業4.0已經到來,物聯網、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成為產業風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振興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生疊加效應,我們正從信息社會走向智能社會。
“如何抓住這個讓深圳實現蝶變的機遇?我認為應該以產研、產融、產城三位一體構建智能產業創新生態。”劉志雄認為,在這個生態里,產研就是基礎研究和創新應用相結合,產融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金融相結合,產城就是產業生態和城市發展相結合。
產研方面 劉志雄建議:第一,技術創新上,發揮港深兩地優勢,打造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兩地政府可支持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在深圳成立大灣區人工智能研究院;第二,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實行開放式創新,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集創新加速器、工程測試中心、工程實驗室等于一體的集群式創新力實現基地,將創新力接駁產業力,形成商業力,把深圳打造成“中國制造2025原創力中心”;第三,建設全球最頂級的工業設計學院,構建深圳設計產業生態鏈,打造“創新設計硅谷”,通過設計創新把科研技術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場景應用。
產融方面 深商群體“創新、敢闖、開放、務實”,是深圳寶貴的財富,應該鼓勵深商發揮企業家精神,將產業賺到的錢投回產業、反哺產業。劉志雄建議,為了更好地推動產融結合,深圳有必要出臺針對性的政策來提高深商的投資積極性,對于企業出資的產業創新投資基金,政府予以配資支持,同時對產業基金投資所得,進行相應的稅收減免。
產城方面 深圳已經到了以產業為核心,以產城為抓手,作為城市發展最高戰略來規劃的時候了,通過構建產城融合新模式、打造產業集群新優勢,將推動深圳跨越發展。劉志雄總結,深圳過去的產業空間主要有三種版本:1.0版本主要表現為上世紀80年代一批簡陋的“三來一補”工廠;2.0版本,主要是90年代制造型大企業自建的產業園區;3.0版本,主要是2000年以來政府主導規劃的特色產業園。這三個階段的空間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問題,已經不能夠滿足深圳新業態和智能制造的需求。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深圳應該建設4.0版本的產業空間,即以資源共享、多元聚合、要素流通、生態循環、優勢疊加、生活便利為主要特征的產業集群生態城。因此劉志雄建議,基于智能制造發展戰略,集中力量建設大灣區智能智造創新生態城。
《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南方都市報》等各大媒體聚焦劉志雄委員政協提案 聽取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后,王偉中表示委員提出的問題都非??陀^,也切中要害,建議也很有針對性,他對各位委員的發言逐一作了精彩點評。對劉志雄委員“產研、產融、產城三位一體構建智能產業創新生態”這一提案,王偉中專門點評說“為深圳產業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充分肯定市政協和各位委員所做的大量工作的同時,王偉中還要求相關部門認真梳理研究,積極吸收采納,堅持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在查缺補漏、精準推送、撬動全局上下功夫,實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著力打造服務效率最高、法治最完善、管理最規范、市場最具活力、綜合成本最佳的營商環境,把營商環境改革持續推向深入。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