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伍振 張世丹)
神秘而古老的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發展的熱土。在遠離祖國親人的異國他鄉,在條件艱苦的海外工地,中鐵十八局集團人走進非洲、融入非洲、扎根非洲、造福非洲,以誠實質樸的辛勤勞動、無怨無悔的工作態度、積極配合的良好風貌、快速反應的工作作風,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拿下一個又一個節點,受到非洲各界和人民的一次又一次的稱贊。他們正用汗水和智慧打造中非友誼路和非洲致富路,把中國文化、技術、標準引入非洲,推動中非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尼鐵改造見證中國擔當 實現“走出去”戰略,是現在中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謀求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內競爭波濤洶涌,國際市場更是急流涌動。中鐵十八局集團決策者意識到:必須與國際貫例接軌,靠科學管理、一流質量、至高信譽的“綠色”經營理念才能弄潮海外。 中鐵十八局集團1995年首次進軍尼日利亞鐵路大修改造工程,該工程全長469.46公里,合同價為669.24萬美元。 進入非洲,就立即感受到非洲的“熱情”。尼日利亞在非洲地處赤道北側,每天早上太陽一升起,溫度計上的水銀柱就一個勁地往上竄,每天溫度一般都在40攝氏度以上,可謂“赤日炎炎似火燒”。沒有幾天,幾乎每一位員工都被曬成了黑人。 當時將要施工改造的尼日利亞鐵路全是清一色的鋼軌、鋼枕、鋼梁、鋼架,在烈日暴曬下表面溫度至少在70攝氏度以上,熱浪滾滾,成為一片名副其實的“熱土”。 在施工的日子里,水成為生活中的第一“寶貝”。氣候酷熱的尼日利亞北部水源奇缺,人們把水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在蒸籠般的野外施工一出去就是四五十公里,一個人攜帶一只能裝10公斤水的塑料桶,一天下來還是喝個底朝天。因為氣溫高、出汗多、蒸發快,一天總想喝水,所以每到一處,大家首要的任務就是找水,把大大小小的水罐、水桶、水壺全都灌滿,去工地時一個個扛著再出發。 生活環境更是惡劣,因為當地氣候根本不適合種植蔬菜,只有木瓜、紅薯、土豆等粗糧,即便是這些東西也都是從遙遠的城市調運過來的。因為沒有蔬菜,同時也是為了騰出更多工作時間,他們三頓飯常常是方便面充饑。為了節省資金,他們利用起當地一個廢棄的車間。沒有瓦,項目部編上草墊當瓦,蚊子鋪天蓋地,他們就用牛糞當蚊香熏,結果弄的全身都是臭烘烘的。 與國內重點工程相比,尼鐵改造工程從規模到投資都微不足道,但為了建立良好的國際信譽,該集團牢記“為祖國爭光、為非洲人民造福”的理念,組織強有力的指揮班子和懂英語、懂技術的管理人員,精心組織,科學施工。 在參加尼鐵會戰期間,參建員工每天早起晚歸,大多數單兵作戰,無暇顧及尼日利亞奇異的風土人情。工作的環境雖然艱苦,但最難熬的還是對親情和祖國的思念。置身異國他鄉,大家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融入到尼鐵工程施工中,每當看到工地上尼日利亞國旗和中國國旗迎風飄揚的時候,常常激動不已、熱淚盈眶。 中國建設者僅用3年多時間就順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務,尼鐵的寸軌寸鋼灑滿了中國鐵建工人的行行足跡和殷殷汗水,傾注了中國鐵建職工全部的情和愛,也成為中尼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見證。
尼國公路彰顯中國信譽
尼日利亞鐵路大修改造工程讓尼日利亞政府對中鐵十八局集團刮目相看,對此非常滿意,指定該集團為包奇州基礎設施建設必用的隊伍,并積極創造條件,2000年讓其在尼注冊EEC國際有限公司。緊接著十八局集團又承攬到尼日利亞阿扎里公路和米紹公路項目。 米紹公路工程項目全長8.4公里,合同額182.2萬美元,有三分之一的工程量在市外的低洼流沙地帶,施工難度很大,不少外國工程人員都被難倒。為了不給中鐵十八局集團砸牌子,海外公司選派一批有經驗、素質高的精兵強將“勇闖非洲”。 他們施工地點處在一個城鎮附近的鬧市區,施工極為不便,改造公路只有四五米寬,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路況極差。他們在現場選了一個試驗段,經過反復試驗,找到了一個適合當地條件的施工方法。先易后難,以土方和補砟清篩為重點,同時兼顧其他能鋪攤項目。 由于沿線缺水,全線路基土方越早干完越好,為了搶抓進度,他們開著一輛卡車,既作為指揮車,又作為汽車旅館,僅10天就組織起100多人的施工隊伍。由于當地居民基本沒有勞動技能,他們就分成班組進行技術培訓,把任務劃分到班組和人頭,分段突擊。每個人每天步行20多公里,幾年下來,鞋都穿壞了一車廂,對這一切,他們一笑而過。 在尼日利亞,為了中尼友誼,中鐵十八局集團人主動為地方政府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們在炎熱的沙漠地區,在短短的一個月內為貢貝州測量并設計了三條總長為170公里的公路,特別是其中的兩條公路都位于季節性沼澤地帶。當他們把測好的圖紙交給業主時,貢貝州政府驚呆了。因為在此以前,其他公司從來都沒給過他們圖紙,這些圖紙不僅為政府作出準確預算提供了可靠依據,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中鐵十八局集團的實力,贏得了當地政府的信任。 另外中鐵十八局集團積極展開外交,爭取到了繼續施工合同,后來由于一些原因,本來剩余的計劃工期2年的項目,必須三個月之內完工。 他們所在地方一年沒有四季,只有雨旱季,偏偏這個時候雨季來臨,更增加了施工的難度,此時此地機械設備都隨時有被陷及翻車的危險,為保證施工的進行,項目部同志起早貪黑地堅守在工地。暴曬的太陽,傾盆的大雨,蚊蟲叮咬的侵襲都沒能阻擋他們奮戰的勇氣。 中鐵十八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興周說,不管走到哪里,中鐵十八局集團員工都絕不會丟掉“鐵道兵”的本色,永遠堅持和發揚“能吃苦、會戰斗”的傳統精神,這正是中國鐵建建設者不斷成功的最大法寶。 中鐵十八局集團人克服了烈日酷暑和雨季氣候變化無常等困難,提前14天完成了6.8公里鋼筋混凝土排水溝、4公里路面成型的任務,辛勤的付出換來了勞動的成果,優良的工程質量,樹立起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受到了貢貝州政府和州長的高度贊譽,當時的尼日利亞副總統阿布巴卡·阿提庫出席了該工程的竣工典禮。 該工程的提前完工還進一步加強了與當地政府間的信賴關系,為該集團牢牢地占領尼日利亞建筑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來當地政府主動把全長7公里的阿扎里三期道路等工程追加給中鐵十八局集團尼日利亞公司。除尼鐵工程外,其余的多個工程均為該集團獨立設計施工總承包。由于這些工程施工速度快,工程質量好,受到了尼國各界人士和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前總統奧巴桑喬都蒞臨竣工慶典。他們承建的尼日利亞北部第一高橋——高原州吉巴姆大橋被尼國原總統喬納森稱贊為“最美麗的橋梁”。目前中鐵十八局集團業務范圍覆蓋了阿夸伊博姆、高原、貢貝等近10個州75項公路項目,成為尼國競爭力最強的建筑企業之一。 十多年來,中鐵十八局集團尼日利亞公司在積極發展尼國市場的同時,充分發揮該集團駐在天津的優勢,多次邀請了尼日利亞包奇州、尤比州等州州長率代表團到天津市和該集團考察訪問,既擴大了該集團在尼日利亞的影響,又促進了天津市與尼日利亞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天津市外經貿委還賦予中鐵十八局集團尼日利亞公司天津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駐尼日利亞辦事處的職能,對外加掛天津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駐尼日利亞辦事處的牌子,成為連接中尼友誼的橋梁。
魯法大橋演繹中國技術
蘇丹,這里有世界聞名的撒哈拉沙漠,這里有蜿蜒曲折的尼羅河,有神秘傳奇的金字塔,有純樸熱情的蘇丹人民……這是一片急待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熱土。 魯法大橋跨越蘇丹青尼羅河,地屬杰齊拉州,全長354米、寬11米,由保利集團負責融資,中鐵十八局集團國際公司具體承建,這座象征“中蘇友誼”的魯法大橋由中鐵十八局集團采用中國技術標準設計施工總承包,由于受蘇丹土地拆遷等因素的影響,2007年4月才正式開工,比合同規定的日期晚了3個月。 為了兌現合同承諾,建設者們克服了遠離祖國、環境陌生、資源匱乏、蚊蟲肆虐、瘧疾流行等諸多困難,冒著日均40多攝氏度的高溫酷暑,迅速掀起了施工高潮。在魯法大橋施工中,中國建設者與綠色同行,施工污水從不排放到青尼羅河。憑借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和本土化的運作體系,并通過開展青尼羅河洪水期來臨前的大橋樁基突擊和富有中國特色的“百日大戰”活動,保利公司和十八局集團國際公司最終于2008年6月22日實現了主橋合龍,11月整座大橋勝利竣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90天,成為蘇丹史上施工速度最快的橋梁。時任蘇丹交通部路橋委員會主席HADI BUSHRA對此感嘆道:“尼羅河的‘尼羅’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是‘不可能’。但你們在青尼羅河上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創造了蘇丹橋梁建設史的奇跡。” 魯法市是蘇丹總統巴希爾的家鄉。為家鄉建一座大橋是他多年的夙愿,如今愿望成真,巴希爾總統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盡管腿腳不便,仍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奔放熱烈的民族舞蹈。蘇丹總統巴希爾高度評價中國鐵建為造福魯法市和哈薩海薩市人民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他特別指出,魯法大橋是蘇中兩國友好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的結果,是中國企業真誠幫助蘇丹人民的又一見證,并在通車典禮的講話中帶頭高呼“中國企業,達瑪姆(阿拉伯語:好樣的)”! 承載著巨大期望的魯法大橋,猶如一根厚實的扁擔,一頭挑起了魯法市和哈薩黑薩市的現實,一頭連接著青尼羅河兩岸人民的未來與夢想。參加慶典的當民民眾興奮地說:魯法大橋為兩地經濟發展和兩岸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隨著大橋的投入運營,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一橋引得多標來。十八局集團憑借魯法大橋的“出彩”,一舉中標蘇丹國家重點工程——杜威姆大橋。該橋橫跨白尼羅河,全長998米,寬13米。自2008年6月開工以來,項目部員工頂烈日、斗風浪、抗疾病,確保工程優質高效、按期完工。該橋通車時,蘇丹總統巴希爾親臨現場并頒發“橋梁建設特優獎”獎牌。該橋的建成徹底結束了杜威姆市靠輪渡渡河的歷史,成為中國技術標準“走出去”的典范之一。 綠色優先體現中國責任 當中鐵十八局集團人置身在無盡的蘇丹沙漠,蒼茫大地時,周圍經常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還有非洲淳樸善良的牧民和狩獵隊伍時,他們的確一度感到心曠神怡。 但是危險無處不在。當他們在緊張施工時,不遠處一群豺狼圍捕一只掉隊的非洲羚羊,在他們的頭頂上,一大群禿鷲環伺在旁。在那個時候,很多人真的感到背上涼颼颼的。 在蘇丹工作的小江說:“在危險的同時,我們感到更多的是一種英雄氣魄,一種驕傲。當一只豺狼離你只有50米遠的時候,你仍然能夠巍然不動,這是多么大的勇氣。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常常是結伴而行。盡管如此危險,但我們不愿意殺害任何野生動物生命。” 為了保護蘇丹的自然生態,“嚴禁捕獵野生動物、違者下崗回國”已經成為中鐵十八局集團一條鐵的紀律。 不僅在蘇丹,在非洲許多國家,該集團都是堅持“環保優先”的理念。 比如在馬達加斯加氣候干燥少雨、天氣炎熱。擔負馬達加斯加9號國道的中鐵十八局集團開工以來,嚴格遵守馬達加斯加環境保護法,堅持施工與綠色同行,積極維護當地自然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在工地每天都有上百輛運輸車在施工便道上往來穿梭。為了減少車輛揚塵對空氣的污染,施工人員每天都安排兩臺平地機清刮便道上的浮塵,四臺灑水車循回在便道上灑水,從而保證了施工現場只見車輪滾滾,不見塵土飛揚。 馬達加斯加土地沙漠化嚴重,為了合理保護和恢復馬達加斯加土地資源,中鐵十八局集團在選擇取土和棄土場時,始終把環保放在第一位,堅持以水土和環境保護為先,選擇最佳取棄土位置。在項目部目前已經征用的幾十處取土場、棄土場上,每次取棄土前他們都堅持把表面耕植土剝離下來定點堆放,以備將來回填復耕。同時,他們還堅持做好取土時的各項排水措施,放坡開挖,防止水土流失。為了不對有限的河道造成污染,再便利的棄土場,只要波及河道,一律予以改道。 利人利己,合作共贏。由于中鐵十八局集團處處以當地的環境為先,處處注意維護當地人民的利益,在海外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與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融洽關系,為確保項目優質、順利施工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全長107公里的9號國道修復項目中,經過三年日夜奮戰,順利通過了竣工驗收,工程質量和環保舉措受到了該國總統、非洲發展銀行等普遍贊揚。 九號國道的修建,大大拉動了沿線當地百姓的就業,給當地人帶來了中國的管理、技術、文化等,在修建九號國道與非洲人民并肩作戰的過程中,培養了當地一批又一批的技術工人,隨著九號國道的修復和開通,也打通了西南部通往全國乃至世界的運輸通道。 在MANGILY(滿給力),這里有著柔軟的沙灘,成排的椰林,蔚藍的天空,湛藍的海水,風光旖旎,是馬達加斯加有名的旅游景區。停車場的領班說,自從九號國道竣工后,從MANGILY到圖里亞開車最多半小時,世界各地的旅游團經常利用假期過來旅游,他們的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他還說道:中國人在修路時也把鎮子里路面全部給硬化了,整個MANGILY的形象得到很大的提高。鎮子上的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養家糊口了。 作為九號國道的投資方非洲發展銀行2017年9月派考察團考察九號路的完成情況,表示滿意,在確認九號國道第一階段完成良好的基礎上決定對馬達加斯加政府啟動第二期對馬貸款,中鐵十八局集團不僅為爭中國鐵建得了榮譽,也為馬達加斯加在非洲發展銀行的下步融資做出了貢獻。憑良好的信譽,中鐵十八局集團先后還修建了1號、8號和34號國道等12項公路項目,累計程度突破500公里。 現在漫步在非洲,隨處可以看到由中鐵十八局集團承建的橋梁、隧道、地道和房建項目。中鐵十八局集團總經理閆廣天介紹,目前,該集團已在非洲毛里塔尼亞、蘇丹、乍得、尼日利亞、馬達加斯加、烏干達6個國家參與近100項合同額總計近100億元人民幣的公路、橋梁、水利等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一步一個腳印的朝著“新時代質量效益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邁進! 非洲的烈日再強,也有展翅的雄鷹在飛翔。中國鐵建人仿佛是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在非洲廣闊天空上,為了中非友誼繼續翱翔……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