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時代,為了跑贏通脹捍衛個人財富,投資理財市場應時代需求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居民財富高達122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有望達到150萬億元。如此龐大的民間財富必然催生龐大的投資理財市場,而投資理財機構的市場關注度也隨之水漲船高。 據權威部門數據統計,2016年末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已達人民幣126萬億元,目前年增長率仍保持在20%左右。過去幾年,由于國內市場強烈的房地產上漲趨勢,我國房地產投資的資產配比高企,而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僅為47%,遠低于美國的72%。如今,隨著房地產投資回報預期逐步回歸理性,未來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將迎來較大增長空間。
隨著“穩杠桿”行政任務的持續展開,以及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房產稅正式出臺,各類國家行政層面的調控舉措降低了房地產的炒作預期及金融屬性,從而倒逼投資者進入金融資產領域進行配置規劃。然而,隨著投資理財的市場藍海逐步成形,國內財富管理平臺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般來說,優質的投資理財平臺擁有良好的行業資源,并不需要借用“龐氏”手段維系平臺日常運營。尤其是今年資管新規出臺后,打破剛性兌付、消除監管套利、產品凈值化管理將成為資管機構的行業標準。這就意味著,過去的期限錯配、資金池等現象都將受到監管,同時追究相應法律責任。雖然新規對于習慣固有模式運營的機構來說構成沖擊力,但長期而言,對于保護投資者投資安全,為權益類投資提供保障構成利好。 除此之外,作為優質穩健的財富管理平臺,應該對于客群的投資期限偏好、底層資產偏好、收益率敏感度等進行分析,同時應該拓展產品供應合作方,拓實產品的客戶基礎,形成資金與資產精準匹配的核心目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同時,智能營銷手段也越來越成為財富管理行業不可或缺的技術。平臺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實現風控的有效管理、提升預警精度、優化風險評估模型、對投資者進行身份識別和交易監控,精準有效排除市場風險。
隨著行業監管日趨嚴格、大眾風險意識普遍提高,財富管理行業必然邁向新的高度。對于財富管理平臺而言,如何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合適的渠道、用合適的方式、銷售合適的產品給投資者,是眾多理財平臺方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差異化優勢的關鍵。 嘉豐瑞德上海第二分公司總經理陳真女士表示,對于理財平臺而言,實現這一差異化優勢的關鍵在于高新科技的運用,通過強大的數據匹配實現資產和資金精準匹配,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同時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為廣大投資人獲得穩健收益創造條件。 對于財富管理行業而言,風險和收益是永恒的主題。而對于技術的運用一定程度上是拉開平臺收益和風控差距的關鍵,因此投資理財行業的未來值得投資者期待。如果您對投資理財行業的發展態勢感興趣,可以搜索“嘉豐瑞德”或撥打咨詢電話400-803-1818了解相關資訊。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