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兩類人,一類人做事有條不紊,總能不急不慢完成任務,而另一類人,事情一多就著急,結果越急越亂,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有條不紊”和“一團糟”,其實說的就是一種秩序感。小孩子是出了名的擅長破壞秩序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家里的玩具到處都是。 父母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育兒達人,“在家早教三部曲”育兒暢銷書作家、百萬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大J建議,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就要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建立的過程中。收拾玩具就是最初的早教啟蒙課。 第一步:步驟拆解 明確指令-“我到底要你做什么?” 大J剛開始用收納玩具來幫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時候,女兒配合度并不高。例如大J對小D說,“來,收拾玩具。”小D幾乎每次都溜走,或者拿起玩具繼續玩。 后來女兒的認知老師提醒大J,“收拾玩具”這一要求對小孩子來說過于抽象和模糊,孩子自然就會忽略父母。如果恰巧家里的玩具又特別多,這一要求對孩子來說就更難了。 因此,要求孩子收拾時,父母要盡量給予更加明確的指令,如“把這輛卡車放進這個籃子,把娃娃拿過來”,等孩子做完了一步后,父母再提示下一個指令,一次一個指令,讓孩子學會如何重建有序。 第二步:有準備的環境-“玩具到底放在哪?” 父母抱怨孩子把玩具弄得亂七八糟,但反觀自己,也并沒有做的很好。很多時候父母只不過把東西胡亂塞在各種盒子里,把看得見的“亂糟糟”變成了看不見的“亂糟糟”。這時,孩子會感到非常的疑惑,為什么昨天卡車是放在紫色盒子里,今天卡車又放進了藍色桶里呢? 大J在和女兒小D的互動中發現,想讓孩子學會整理,父母需要先建立一個秩序,即把孩子的玩具歸個類,比如:積木類、汽車模型類、角色扮演類、娃娃類。再準備一些歸納箱,在每個歸納箱外面貼上標簽,這樣每一類玩具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家。孩子在整理時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什么玩具放哪里。 對于還不認識字的孩子,可以在標簽上放上圖案,方便孩子自己進行歸類。“不要小看整理玩具啊,歸類這個技能本身就是數學啟蒙,整理玩具其實也是無形中在開發認知呢。” 第三部:充分的授權-“我信任你可以做好” “被鼓勵的行為就會被重復”,這是育兒中很重要的一個理念。所以當孩子愿意整理玩具了,不管按父母的標準做的是否好,父母都要及時肯定。至于如何肯定,大J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夸獎原則”,即不要泛泛而談說,“寶寶好棒”,而是要具體明確,側重孩子的努力,“寶寶把積木全部放進了這個大籃子,寶寶可以幫助媽媽整理玩具了,真是長大了。” 其次,當孩子在和父母一起整理時,不要急著去幫孩子收拾殘局。大J回憶道,“小D剛剛開始和我一起整理時,積木總有一些遺漏在外面,娃娃可能也放錯地方了,每次她還在一個一個把積木放進去時,我就已經著急地想去把她剛剛放好的娃娃放到該放的地方。每每這時,小D就會停下來了。這時我就意識到自己的這樣行為是在打擊她的積極性,她從我的行為中會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做得到。” 大J建議,不管孩子收拾得怎樣,要充分給予授權,不要當著她的面再收拾一次。適當容忍一開始孩子收拾的不那么好,保護好她的積極性,帶著孩子每天一起練習。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在建立孩子的信心,“我做到了,我一直在進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為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育兒”其實是在養育一個成年人,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幫助他們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而每個合格的成年人都該擁有一個有序的人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