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沃新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陽宇 最近,廣受關注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此項目作為水利領域補短板的重要項目。該工程輸水線路全長113.1公里,其中干線長90.3公里,多年平均供水量為17.08億立方米,項目總投資為339億元,項目的建成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是的,一切很美好,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過多年的水利人,本人也很高興。于是組織技術人員對此項目進行了一番研究,研究的結果卻有點令人吃驚:項目固然重要值得搞,但其實有更好的建設方案。“什么?項目的可研報告都批了,你們還有更好的法子?”是的,我們有!作為一家專注調水新技術的公司,我們的使命就是研究和開發最前沿最先進的調水儲能技術。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已經批復的建設方案,見圖1,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這個方案的特點是什么呢?第一,線路以深層管道輸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施工難度大,要穿越N次河流水道,還有穿越獅子洋段約10公里長的海底隧洞。第二,投資造價不少,339億的工程只造了113公里長輸水線路。第三,目標較為單一,就是為調水而調水。珠江三角洲本身不太缺水吧,西部水多東部水少也是事實,但投資幾百億的工程每年只調17億方的水,這經濟賬還是很值得推敲的。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案了嗎?
圖1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路線示意圖 思路決定出路,我們把目光轉向珠三角北部山區,北江有豐富的水資源量,年徑流量510億m3,相當于整個黃河流域的徑流量,我們能否在這里找出一條線路將北江豐富的水資源調往年年喝不飽的新豐江水庫,滿足大灣區不斷增長的供水需求呢? 不忘初心,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以創新思維對此項目進行考察論證,于是一個全新的方案誕生了。圖2就是我們研究的新調水線路推薦方案。從北江飛來峽庫區取水,調入東江新豐江水庫,充分利用現有5宗大型水庫(飛來峽、流溪河、天堂山、新豐江、楓樹壩)和現有供水系統,規劃新建1宗大型水庫和12宗中小型水庫,配套修建調水儲能電站,上下庫之間以輸水隧洞相連。取水設計流量500m3 /s,年調水量可達70億 m3到100億 m3,新增發電裝機約700萬千瓦(相當于3個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年儲能發電量約500億度, 總投資估算在400億元左右。
圖2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新方案示意圖 用大致同等的投資,可輸送5倍的水量,還有500億度的發電效益,每年消納棄能、減少煤耗和減排二氧化碳的效益還未計算在內,還有這樣牛的替代方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小平的英明再一次體現,這就是科技的力量。這個方案凝聚了我們公司最新的調水技術成果和我們團隊的集體智慧。 抽水蓄能,就是利用低谷時的富余電能將水從下庫抽到上庫,在用電高峰時再把水放下來發電,可實現對電網的調峰調頻,是電網儲能的主要手段。我們從實際出發研發的創新成果為調水儲能,是在流域之間優選分水凹建設上庫,在流域這一邊將水抽到上庫,而在流域另一邊放水發電,這樣,在調水的同時產生巨大的儲能發電效益。抽水蓄能只有孤立的上下庫,而調水儲能是跨流域的,調水新技術的奧妙就在這里。調水儲能是一個新概念,我們的創新不僅可以為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建設巨大的物理分布式儲能系統,而且讓跨流域調水獲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作為驅動力,使公益型調水項目成為有巨大發電效益的經濟型項目。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這一新的調水方案正是我們的調水儲能這一最新技術成果的具體應用。“人家方案都已批復,要開工建設了,你現在才提出這一替代方案是不是沒事找事?”,作為流行的傳統調水方法,獲得批復的方案在粵港澳大灣區對用水安全的強大需求下也許是一個可行的好方案,但科技的突襲往往出其不意,其發展和速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調水儲能這一新技術是我們公司原創性成果,直到最近才完全成熟成型。作為一個專業研究調水的負責任的公司,我們覺得有義務站出來,在項目真正實施之前,告訴國家此項目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有更好的建設方案,這一新的方案能經得起生態、技術和經濟的專業拷問!也能經得起歷史的拷問! 三百多億納稅人的錢,不是一筆小數,理應花得更值!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