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書法和繪畫是一門多元的藝術,要有多方面的修養。書畫家于桂林深悟其中真諦,幾十年來,他對中國儒道釋學深入研究,把《心經》《道德經》《吉祥經》等以書畫形式予以表現,在剛柔相濟,神形兼備,意象合一中使作品格調、內涵不斷提高與完美。 于桂林從自己的性格、意志出發,追求清新、雄實的審美趣味。他的小楷經文,以繪畫布局,楷書的嚴謹,印簽的活潑,把書法的精神帶進繪畫,把繪畫的內涵融入書法,不但反映出扎實的基本功,還體現出他高超的技法和駕馭筆墨能力。正如李可染說的:“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來的,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筆墨必須通過事物來發展自身。”故于桂林的作品在詩書畫印相互結合中,構圖嚴謹,氣勢雄大,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真藝術如真修行,是一個讓生命起變化的過程。吳昌碩寫石鼓文六十年,“一日有一日境界”。于桂林在追求探索過程中,也在不斷求新求變。從精微雅致,到酣暢淋漓,力行有得,境界超凡。他認為,變化不是隨便根據自己意向,必須在繼承中發揚光大,要有一顆對待藝術的誠意之心,專注之心,一筆一墨一線,所要表現的內涵,賦予的藝術使命,都要在整體氣息,審美感覺的和諧協調中進行冷靜的思考,落筆不虛,點墨不費,這樣才是真藝術。 真藝術來不得半點虛假。陸儼少曰:“我自己有一個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寒窗孤燈,清影微風,于桂林客居金陵,為藝攀登,不慕虛榮,不求捷徑,扎實拼搏,厚積薄發,讓人感動,催人奮進。我想,一個真正藝術家的風格形成,應該是其本人經歷,個性修養,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這正是潘天壽所講的“藝術品,為作者全人格反映,無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學問,廣博之見聞,刻苦之經驗,絕難得有不凡之貢獻。故畫人滿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數十年中,每僅幾人而已。” 這是一個文化潮涌的時代,門派眾多,風格各異,如何經得起浪打潮擊,屹立不倒,這就要靠超邁的人品,扎實的藝品,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人們的認同。這些,也正是于桂林所努力的,所具備的。 于桂林,筆名于樂,江蘇沭陽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后師從洪丕漠、劉順等著名書法家,并得到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的悉心指導。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硬筆書法家協會、中國青少年書法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鄭州美院書畫研究會創作員等。作品國畫《放鴨》、《六塘河畔》、《蘇北美景似江南》、《沐城新貌》、《變》參加各類展覽。硬筆書法獲第二屆“長安杯”、“興華杯”硬筆書法大賽優秀獎。毛筆書法先后獲首屆海內外書畫大賽、蒲松齡杯國際書畫大賽優秀獎。在“二王杯”全國書法大賽中獲銅獎,“書畫篆刻精品展”中獲二等獎。選入中國青少年書法精品赴港展,編入《書畫篆刻家精品集》、《中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大觀》、《中國青少年書法篆刻作品精品集》。辭條收人《中日硬筆書法家辭典》、《當代硬筆書法家辭林》、《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
作品一(點擊可看大圖)
![]()
作品二(點擊可看大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