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場信息報》編輯.記者武家增
![]()
圖為著名編輯記者 武家增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一個普通的小新聞工作者,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一下成了中國名人,讓同行和同事們刮目相看,他就是—《市場信息報》編輯記者武家增。為了報道他的先進經驗和事跡,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武記者曾用名叫武豪,筆名崢嶸,系江蘇睢寧縣人,其自幼年開始習作新聞,小學中學時期,就開始給全國各地新聞媒體投稿,起初他寫的稿件郵出之后,不是被編輯給退了回來就是石沉大海,面對失敗和挫折,他不灰心喪氣,仍一如既往地堅持寫作,隨后稿件先后在睢寧縣廣播電臺、睢寧報及全國諸多媒體采用,后被睢寧縣委宣傳部評為優秀通訊員。大學畢業后,正式從事專業新聞工作,經過20年的鉆研探索,并對新聞學研究有突破性進展。 自從1996年至今,他先后就職《徐州信息報》、《新聞早讀.》、《經濟新聞報》、《彭城晚報》等單位,現為《市場信息報》編輯記者。在從事專業新聞工作的17年生涯中,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新聞報道的最前沿,他敏銳的目光、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匯聚于筆端和相機,凝結出一篇篇精品力作,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歷史的巨變和時代的發展。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其作品先后在各級報紙刊登5000余篇,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改革風采錄》、《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人民公安報》《中國人口報》《科技日報》、《現代教育報》等國家級新聞媒體發表文章、圖片500篇(幅);在《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江蘇法制報》、《江蘇經濟報》、《市場信息報》《科技信息報》發表3000多篇(幅);《徐州日報》、《新聞早讀.》、《經濟新聞報》、《彭城晚報》等市級達1500篇。其中“鄉里的紅管家”一文被《中國改革者風采錄》大型叢書入編,其本人被《農民日報》等新聞單位表彰過;同時他還為各級黨政部門和國務院、黨中央寫內參稿件300多篇,這些內參稿件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大多都被各級有關部門采納。由于他寫的文章和圖片質量好、題材鮮明突出,因此好多見報文章都被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新聞網、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騰訊、江蘇新聞等網站轉載。 ![]()
圖為武家增(左排上一)入選中國10名人
此外,2010年初武家增又被新浪網和有關部門評為“中國編輯的60年閱讀記憶”著名編輯記者,這次被選入名作家、出版家、著名編輯記者的共有10人,其他9人分別是:老舍、矛盾、胡愈之、王云五、馮雪峰、葉至善、周振葡、趙家璽、沈昌文。為此,中國網絡電視臺、《魅力中國》雜志、《江南時報》、《江蘇經濟報》、優酷、酷六、56網、土豆、彭城視窗等媒體和網站都專門報道或轉載過他的事跡;特別是他與中新社記者邵國棟合寫的《江蘇徐州四歲小狗會識數“算”加減乘除》一文在2010年5月4日在中國新聞網發布后,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該稿分別被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廣播網、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騰訊、中國青年網、中國寵物、新民、北京廣播網、江蘇新聞、北方、安徽廣播網、中國寧波網、燕趙都市、大洋、星島環球、山東新聞、中國江門、云南信息港、蘇州新聞、天津文化藝術網等80多家網站及頻道轉載,點擊率近2個多億。為了磨練意志和提高業務水平,他又開始上網寫博客,經過3年的努力,他先后在人民網、央視網、百度、新浪、西祠胡同、網易、天涯、等網站開辟博客專欄,共寫2000篇100萬字的博文,圖片2000多幅。為了寫出更好的文章,他冒著零下10多度寒冷和高溫先后深入北京八達嶺長城、王府井大街、故宮、頤和園;安徽黃山等地采訪,記錄了游客的真實鏡頭。 武家增長期以來不僅刻苦寫出很多好文章,而且他還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敢于堅持真理、講真話、辦事實,做一個有正義感的好記者。有一次,他接到一位家住河南省民權縣馬先生打來的求救電話,稱其妻子王某失蹤多日,在徐州被人控制了。接線后,他一方面在博客和地方媒體上發布尋人啟示;另一方面請求公安機關幫助查找,在徐州鐵路公安處和豐、沛縣公安機關共同努力下,失主王某終于被解救出來—原來她被傳銷組織控制了。還有一次他接到群眾反映,徐州市某縣糧食局糧油總購銷公司人員暗箱操作,該公司與市民孟某簽訂一份虛假房屋租賃合同。孟某以此虛假合同為證據,到地方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該公司賠償其576000元巨額損失。法院通過審理,一審認定銅山縣糧油公司違約,賠償孟某違約金390000元。他認為這是惡意騙取國家財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為了追回國家財產。在二審之前,他和趙剛聯合寫了一篇“離奇的合同39萬元國有資產即將流失”一文刊登在2010年5月7日《市場信息報》上,切實發揮了媒體監督作用,為法院二審提供參考依據,有效的挽回了國有資產流失。 武家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記者是公眾人物,這個職業很受關注、也非常具有挑戰性,我自然喜歡這個職業、選擇這個職業注定需要更多的犧牲,“因為我選擇,我無怨無悔”。對記者的職業而言,在局外人眼里是風光無限的,事實上,記者這個職業卻是非常艱辛的工作。常年在外的工作注定和家庭朋友親戚聚少離多。我從事專業新聞采訪工作17年,這當中的辛酸悲苦只有自己能夠說得清楚,當然我選擇的這個職業,喜歡它,就要堅定自己的職業道德,從不開口閉口講奉獻,要自覺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武家增最后告訴記者,記者應該擁有激情。這種激情、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像一條無形的鞭子,鞭策著我去克服一切困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完成好。說到底,這種激情是一種與老百姓心氣相通的情感,是一種時代的責任感。記者是社會的觀察者,是歷史的記錄者,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推動和促進時代飛躍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社會尊重我們,人民信任我們,黨和政府關愛我們,我們也會高度珍視自己的新聞職業,倍加愛惜“記者”這個稱號,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騰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忠心希望他能飛的更高更遠!(記者楊峰 郭艷紅) 來源:http://www.zgzspd.com/xuzhou/news_285591.html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