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榮 3月27日,明媚的陽光點綴著雁江區保和鎮的山山水水。
(責任編輯:夢晶)
在寶鼎寺小學對面的小路上,記者見到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馮武建。馮武建先天殘疾,不能講話,但他聽覺很靈敏。 家住保和鎮永協村11組的馮武建現就讀資陽科學技術學校,明年6月就要畢業了,主修汽修專業的他因為身體殘疾,除了不能講話,手腳也很不靈便,要在汽修行業謀就一職對于馮武建來講非常不易。 依靠自己的雙手,發展混合養殖,堅強的馮武建決定創業。 跟隨馮武建,記者來到他提前在自家門前準備好的小桌旁。小桌上擺放的瓜子及事先準備好的紙杯和開水足以顯出他的懂事來。 因為不能講話,記者的采訪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記者的采訪,每一個問題,他都很認真地在紙上回答。 忍 退一步海闊天空 先天殘疾使得馮武建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輕松上學成長,求學之路很是艱難。 “建武這孩子是在寶鼎寺小學讀完的小學。”馮武建63歲的母親盧顯蓉告訴記者。 上學的機會對馮武建來說異常珍貴,但因為身體的缺陷,寶鼎寺小學并沒有專業的聾啞老師,馮武建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剛開始學習寫字,怎么寫都是歪歪扭扭的,速度也非常慢。經過多年的練習,如今,馮武建在紙上寫字已經很順暢,而且使用手機發信息也如魚得水。偶爾,上網查找資料,他也能順利操作。 因為沒有錢,馮武建并沒有進行過專業的手語學習。因此,要和他進行交流全部依靠紙上寫字。為了方便與人交流,馮武建隨身都攜帶了紙、筆。 除了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生活中面對同學的嘲笑是馮武建的家常飯。 “退一步,海闊天空。”馮武建很認真地在紙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一直以來,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面對別人的非議,馮武建都告誡自己要忍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馮武建吃苦耐勞地拼命學習,使他的成績逐漸在班上居于中等水平,這對他而言,已經非常欣慰了,也使他對學習充滿了信心。 苦 笑對人生樂無窮 馮武建的母親盧顯蓉告訴記者,馮武建兩歲的時候,考慮他身體殘疾的狀況,父母擔心自己年老了無人撫養他,就讓馮武建與兩個姐姐生活。馮武建生活的各種開銷都由兩個姐姐承擔。然而,如今40多歲的大姐和30多歲的二姐早已成家,且都有了子女,家庭的重擔讓兩個姐姐無法更好地照顧馮武建。“兩個姐姐每月分別給我150元的生活費,我穿的衣服也是姐姐給我買的。”馮武建在紙上寫下了當前自己的生活現狀。“地震的時候我們的老房子倒塌了不少,我一個人現在就居住在老房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也想自立自強,能夠養活自己,不再給姐姐添麻煩。” 走進馮武建居住的院子里,老房子里有一張簡易的木床,床上用一張白色的蚊帳遮蓋著。馮武建指著白色的蚊帳向記者比劃,那里就是自己睡覺的地方。 看著他不能遮風也不能避雨的家,不禁讓人心酸。馮武建做飯的地方更是讓人驚訝,在土墻院子外的一處搭著一個電插座,馮武建平日里就將電飯煲放在墻角,插上電就可以做飯了。 院子的另一頭,是馮武建喂養的母豬。“下個月要下崽崽了。”馮武建的母親說。院子里游走著一群雞鴨,雖然這些雞鴨總共加起來僅有幾十只,這都是馮武建養殖創業夢想的開端。 整個采訪過程中,馮武建一直表現得很樂觀。如此艱苦的生活環境,他一點也不抱怨。“在美國,孩子從小就要靠自己的勞動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報酬。”馮武建超人的樂觀和堅毅讓人欽佩。 拼 自力更生成就未來 “父親身體一直不好,父母年紀都大了。我不怪他們對我放任不管,我只希望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來改變現狀。”紙上的一字一句無不讓人為之動容。 從小就和姐姐一起生活的馮武建和姐姐們的感情很深,但目前大家的經濟狀況都不好,他必須靠自己的努力獨立生活。 為了拓展自己的創業夢,馮武建每天在家閱讀書籍、查看資料,做養殖的預算規劃。“養雞,然后種樹苗,樹林中再養雞。”開展有規模的混合養殖是馮武建的夢想。 從小到大,馮武建一直體弱多病。但是夢想一直就沒有消失過,“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就對養殖業產生了興趣,加上身體的原因,我也只能干養殖業。”懷揣著養殖的夢想,馮武建參加了3月份在雁江區就業局舉辦的免費創業培訓。 “創業規劃有老師的指導,關鍵就是創業資金是當前最大的難題。”除了兩個姐姐每月300元的生活費,加上自己每月55元的低保金,馮武建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生活,也為了自己更堅強。”創業資金是一個讓馮武建傷透腦筋的大難題,但是他那份堅毅的創業決心,卻是他追求幸福的不竭動力。 由于不能講話,馮武建只能用筆和記者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