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周易新聞網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天清地濁,天陽地陰。陰陽交合,始為人道。人道是要符合天道與地道,要順應天地大道,順應自然,順應民意,國家才能夠繁榮富強,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夠安定團結。
綜觀中國歷史的發展變化過程,有朝代更替,有物象變化,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在歷史變遷過程中,也出現過許多很滑稽、很可笑、甚至很迷信的事件。
唐朝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后,繼承大統,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時期。但是,他也要民眾避諱,不能夠用其名諱。清朝,雍正時期,借文字的用法,無中生有,曾經大興文字獄,例如:“維止”被認為污蔑為詛咒雍正皇帝去頭,制造了江南冤案,后來由于暴政,真的被人去頭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詩句,被認為是嘲笑清人沒有文化,因此也造成許多文人被冤殺。
袁世凱竊取大權后,稱帝年,元宵節因為諧音“袁消”,為了避諱,京城元宵節民眾上街只能夠稱買“湯圓”,吃湯圓了。
春秋時期,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華文明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帶來福音。在秦朝的時候,嬴政皇帝為了加強統治,實行焚書坑儒。漢代,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儒家學術成為統治中國的正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和限制,在創新和革新方面受到約束,因此,在科學創造方面,明顯落后西方。
中國文化曾經引領世界的發展,世界曾經一度朝東方看齊。漢唐的強盛,跟當政者的開明分不開,也跟明君的善于接受和采納正確的建議分不開。親賢臣,遠小人。明辨是非。
中國的老百姓很知足,很容易滿足。除非到了沒有辦法生活下去的時候,要不然都能夠忍受。沒有生活出路的時候,才會出現官逼民反,民才不得不反。
中國人重視傳統文化,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節日中的團圓和團聚。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其樂融融,雖清貧也快樂無邊。可是,一旦沒有了念想,沒有了團圓的機會。心中就會有憤懣,郁結久了就會爆發。所以,民心不可不考慮和尊重。
在任何朝代,都需要在調查和尊重民意方面下工夫,這樣,人民心中滿意了,沒有怨言了,社會就會太平。人民就不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挑撥和利用,這樣社會就安定。
倘若不重視和尊重民意,認為民意可以隨意的被踐踏和戲弄,那么就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在無形之中置民于對立面,對于執政者不利。不可不慎!
除舊迎新之際,希望萬象更新,希望在除夕團圓之中,人民能夠感受到作為主人的自豪感。常回家看看,是作為子女晚輩對長輩的孝道體現。不回家常看已經被認為是忤逆和違法行為。這些都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視。
中國夢,正是需要在傳統文化復興中逐步變成為現實,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擯棄糟粕中創新和創造。我們國家將重塑文化文明新時代,在現代文明中繼續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和重要的貢獻。乘著文化復興的東風,我們滿懷豪情,充滿期望,齊心協力,共同創造新的文明新風。
中國人具有自強不息、百折不饒的民族精神,也具有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相信民族強盛,人民幸福指數大提高不是夢。 乾坤定位,天地同慶;地天同泰,萬載興隆。(作者:蔡思瓊)責編:許順喜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