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京報 訊: 孫茂芳 性別:男 年齡:72歲 社區:東城區東四街道 榜樣說 我干不了大事,但是愿意從小事做起,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襖”、殘疾人的“小拐杖”、有困難人的“小油燈”、雷鋒精神的“小廣播”、青少年成長的“小雨滴”。 ——孫茂芳 德行錄 “我甘愿做一個學雷鋒的‘火種’,走到哪里,就傳播到哪里”。 對于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孫茂芳,這句話,幾十年來已在心中深深扎根。 1970年從南京軍區調到北京軍區總醫院開始,孫茂芳帶領醫生和護士成立家庭病房,上門服務,40余年來,他先后贍養了18名孤殘老人,已陪伴其中8位走完最后的人生路。其中照顧時間最長的達17年。 2013年9月26日,孫茂芳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助人為樂模范。 “孫大爺照顧我們一家快20年了,現在他老了,我們也要像照顧父親一樣照顧他。” 2月25日,面對被自己稱為“孫大爺”的孫茂芳,王玉紅覺得自己怎樣感恩都不過,正是這位72歲的老人,讓她和家人體會到生活的幸福。 在沒有遇到“孫大爺”之前,王玉紅的生活正陷入困境:患有癲癇的丈夫不時發病,年幼的兒子缺少照顧。 1996年的一天,王玉紅的丈夫在路上突然發病,被路邊的孫茂芳發現并進行救助。“當時我愛人只穿著破爛的背心,孫大爺把自己的衣服給他披在身上”,這個微小的細節,讓王玉紅和“孫大爺”的緣分延續至今。 王玉紅說,18年來,孫茂芳一直幫助著她,從送來自家的米、面、油,到購買藥品給丈夫治病。 “輸血沒有用,我得讓他們自己造血。”孫茂芳明白,單靠自己的接濟,無法改變王玉紅的生活。于是,他幫著王玉紅張羅起了一個煎餅攤,王玉紅的生活有了起色。 去年10月份,王玉紅兒子結婚,“孫大爺”也來參加婚禮分享幸福。這一家人境遇的改變,只是孫茂芳40年來幫助過的許多人中,一個很普通的事例。 40余年幫助18位孤殘老人 孫茂芳的家鄉在浙江省象山縣的一個小村子里。他回憶,自己8歲那年,母親離世前的一句“兒啊,要做個好人”,影響了自己一生。 1970年,孫茂芳從南京軍區調到北京軍區總醫院工作,此后40余年,他先后幫助了18位孤殘老人。 住在南門倉胡同的王奶奶,是孫茂芳到目前為止照顧時間最長的老人,從1985年至2002年老人90歲離世,前后17年。 因為王奶奶家距自己工作單位不遠,孫茂芳從別人處得知這位脾氣倔強、平時很少出門的孤寡老人。于是和一些熱心公益的年輕人一道去看望她。 孫茂芳主動跟王奶奶聊天,但老人并不搭理,打掃房間還被挑三揀四,同去的年輕人見狀都不再堅持。“要做好事,就得能經得起各種考驗。”第二天,孫茂芳又去看望了王奶奶。 “我發現她總是坐在床上,用被子蓋住腳,可能生病了”,孫茂芳回憶,經過耐心開導,王奶奶終于把腳從被子中拿了出來,因為長時間沒有清洗,老人的腳已經化膿,于是打了一盆溫水給她洗腳,還告訴她第二天再帶醫生來給她看病”。 王奶奶漸漸接受了孫茂芳,在老人臥床不起的最后4年時間里,孫茂芳一直陪在她身邊,端屎端尿。 記者獲悉,臨終前王奶奶立下遺囑,要將家中價值千萬元的四合院和幾十萬元存款送給孫茂芳,但被他拒絕:“老媽媽,我有權照顧您一輩子,無權要您一根草”。 從私設“小金庫”到建立“助困金” 最初的幾年,孫茂芳和妻子的工資并不高,考慮到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物幫助別人,妻子會有意見,孫茂芳決定暫時向妻子保密,私設一個“小金庫”,專門用來幫助困難人群。 孫茂芳說,每月工資發下來,他只上交整數,偷偷地留出零頭兒“入庫”,單位發的大米,別人帶回家里50斤,他只往家扛25斤,寫文章掙來的稿費,家里的衛生補助等他也放到“小金庫”中,“5點半就可以下班回家,我告訴妻子7點,其實是去照顧那些老人了”。 時間一長,妻子還是發現了孫茂芳有秘密瞞著她。“一次妻子給她的媽媽做了幾件絲綢棉襖,我偷偷全部送給了一位一直照顧的老人”,孫茂芳說,妻子知道后十分生氣,“說我不老實,這么多年一直騙她”。 為了解開妻子的心結,孫茂芳將妻子領到了高奶奶家中,高奶奶拉著妻子的手,不停地夸獎孫茂芳,“妻子感動了,從此以后更加支持我的工作,每天下班,她會主動到幾位老人家中搞衛生、做飯,心比我細。”孫茂芳說。 有了家人的支持,1998年起,孫茂芳每月從工資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來增至1000元,在家中,他設立了一張“救急床”,幫助200多名來京看病的外地人解決了燃眉之急。至今,孫茂芳用于各種助困的資金已達48萬余元,家庭助困金不足時,他會用家里的日常生活費來補充。 走出家門傳承善舉與愛心 “現在,我不能只在自己家門口做服務。”已年過七旬的孫茂芳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加入行善的行列,他還打算利用網絡聯系各界人士和企業,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據統計,退休10余年來,孫茂芳累計行程80余萬公里,作報告1200多場,聽眾達50多萬人,僅一年時間,他的足跡就遍布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等12個省市。 如今,孫茂芳善舉與愛心正在傳承中,一些院校、行業還成立了孫茂芳志愿服務隊。 “打氣,打氣,義務打氣!”在東城區史家七條小學,每周一到周五,都會有幾名小學生在胡同口,喊著孫茂芳設計的吆喝,為路過的騎車人義務打氣。史家七條小學輔導員王曄說,這個義務打氣隊成立至今已經21年,孫茂芳一直在關注著。 王曄說,孫茂芳每次路過胡同口時,都會停下腳步看著孩子們為大伙兒服務,或是干脆走上前去,跟孩子們一起大聲吆喝。(新京報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高瑋 李馨) (責任編輯:夢晶) |